红卫兵
这些当年的感兴之之笔写下的日记,记录了一个少年接受极“左”思潮残害的痕迹。日记中充满了那个时代的套话,作者对于文化的接受近乎严苛和狭窄,对自己存一种几乎残酷的严格要求,而对那时流行的价值充满虔诚的信仰:绝对的集体价值对个人的无限支配;极端的道德理想对个人的全面控制。那些永无休止的对“私”心的忏悔和自省,让今人看起来难于理解,但却之那个时代的真实。日记所反映的文革中一个时代青年“成长”的文化人格模式,是那个时代群体的缩影,也是今天我们反思、教育自己的一面镜子。
1966年6月5日
星期日
我非常喜欢这些小鸡,它们从一个个小不点儿很快长大起来。长大后我根据它们羽毛的颜色和形态分别给起了名字:“花豹”、“瘦猴”、“太老傻”、“花花“、“美不溜”、“脏鬼”、“歪脖”。
张颐武评点:名字生动,只有孩子想得出来。
“歪脖”原来叫“长脖”。从春天养它到夏天,一直都挺好的,后来就得病了,怎么喂也喂不好,不几天就开始抽风。一抽起来,就歪着脖子,连同身子在院子里打急转,吓死人了,一看它抽风我就非常难受。
每天吃完晚饭,我负责剁好小半盆白菜叶子,再往鸡盆里放入草籽、苞米面、麦麸、饭嘎巴、剩饭、剩菜、刷锅水,然后拌在一起。拌好了,放在鸡笼边上,等到明天,够十多只鸡吃三顿的。
张颐武评点:本篇是这部日记的开篇,没有政治性的议论,却充满了细致和饶有兴味的感受。它说明对于孩子的日常生活而言,政治性的压力比起日常生活的体验显得并不是非常重要,孩子的眼光仍然有政治之外的空间,有欣赏、观察外部世界的角度和异常真实的兴趣。其实一代代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成长过程,也会有这样童稚的、未被成人世界侵袭的思维的领空。
1966年7月12日
星期二
今天劳动完了,感觉十分累。经过一场思想斗争,想到毛主席“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教导,便把帮助杨艳华的任务担当起来。完工时,又勇敢地承担了帮助冯立华的任务。
张颐武评点:这里开始涉及当时日常生活的关键部分——政治。自己的工作完成了,又帮助他人,而这种帮助是要经过“思想斗争”的,这是当时非常典型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这是一种“集体性”价值对于“个人性”价值斗争的结果。个人的欲望当然希望得到些自我享受,即所谓的私心。而“个人超越自我意识,决意进入一种无私的境界”,体现了那个时代所倡导的思想、精神和文化的特征。
昨天,我发现校园许多大字报不知被谁撕去了下半截。想了一会儿,便向三年二班护校同学提出了意见。因为我记得有张大字报的下部分写着:×××老师为了保持模范教师的荣誉,平日不敢吃,不敢穿,活得成受难了。现在一搞大鸣大放大字报,她比以前更难受,不但当不成模范了,反倒成了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执行者。
张颐武评点:这张大字报透露的信息非常值得重视。它无意中显示了一种压抑的生活形态。对于清贫生活的追求并非来自内心的渴望,反倒被看作“活得成难受了”。让人感到一种禁欲式的自我强迫感和空虚感。大字报所揭示的幸灾乐祸式的视点也值得深思。
1966年7月25日
星期一
今天早晨,我到花园去看“铁树开发”和武术表演,往往回走的路上一伸手,揪下了一片树叶。忽然背后有人喊了声:“谁叫你揪树叶的?”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个八九岁的穿白衬衣的小男孩在怒视我。我顿时感到是自己不对,连忙说:“对,对,我不应该揪树叶……”我在回家的路上总惦着这事儿,脸上火辣辣的不好受。这时我想起毛主席的话:“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的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哎呀,这个小朋友说得多对呀,他这种敢于向不良现象做斗争的好品质值得我学习。
毛主席教导我们做每件事说每句话都是对人民负责,我要把这件事牢牢记在心上,鞭策自己前进!
张颐武评点:个人从外部世界获得一种启迪,然后思想获得某种超越,这反映出一个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文化行为方式——通过他人行为的启迪,又联想起领袖人物的话,然后决定自己应该怎样做,这是当时流行的思想转变的方式之一。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张新蚕
编辑:
刘延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