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个人史之江苏太仓徐尔:插队岁月

每个人都有青春岁月,这是一个如梦的岁月,这是一个玫瑰色的季节。但是我们那个年代却与"再教育"、"上山下乡"、"知青大返城"这种社会大运动、大变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政治背景下的词语早在人们生活中消失,偶尔在报章杂志或电视中提及,年轻人大多不知怎么回事,中年人也会当作一件十分遥远的往事,而经历过此运动的人,每每忆及,恍如昨日。一旦电视里播放此类题材的作品都会引发知青巨大的收视热情以及无穷的话题。

这是一段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每人都有一本和着泪水的故事,每人也都有一种复杂的知青情结。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四十多年过去了,时过境迁,物换星移。退休了,现在有了那份闲情,去翻开一段尘封的岁月,回味一下"跟着太阳起,伴着月亮归,沉重地修理地球"的经历,把当年那段"光荣神圣的天职",用拙笔,把经过岁月沉淀后的思考记录下来,让当年同呼吸共患难的插兄重走那段心路历程,也让自已的女儿以及插青的子女了解一点父辈曾经有过的那段蹉跎岁月。

作者自我简介:徐尔,1947年出生于江苏太仓。初中毕业后1964年插队于太仓县双凤公社南新七队,后来在农村小学任教,直至退休。靠自学获得大专文凭,多年来进行业余文学创作。在各地报刊上发表儿童文学和各种文章二百多篇。现为苏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作者联系邮箱:2008xuer@163.com【返回首页

《插队岁月》全部文章:】 【】 【】 【】 【

知青图文故事征集邮箱:zhiqing#ifeng.com(#改为@)评论

岁月匆匆,离我从生产队迁出户口已有近三十年了。我也没回去过。我一直想回到曾经养育我的地方,去看看父老乡亲他们现在怎样了,那座简陋的草屋早己不复存在了,那么,我就去看看我屋后的小河,重捧一掬小河水。但是我一直没有这个勇气,因为深深印在我脑海里的那个水乡是梦里水乡。它有二十七户人家,从东到西我能如数家珍般报出每一户人姓甚名啥,我可以说出每户人家房子的模样,我还能说出哪一户人家门前屋后种的那一种果树。今春,我又回到当年生活的地方,话匣子打开,和乡亲们有着说不完的话,忆及当年情景感慨万千。我急于去找那间老屋屋基,急于去看一看给于我无比快乐的小河。当我把相机镜头对淮它的时候,我却不敢按下快门,这曾经是我魂牵梦萦的小河吗?这曾经是我在这里刷牙洗脸淘米钓鱼地方吗?梦里水乡,叫人心碎无痕。 【查看详情

平时经常要填表,我看到同学的成份一栏里填上贫农、下中农,每每写上这一条时,他们显得十份自豪和自信,我十分羡慕。而自已只能填上小手工业者,常觉矮人三分,底气不足。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是一个唯成份论的年代。升学,参军,招工等,这二平方厘米不到的纸面就决定了你的一生。读了毛选我知道,小手工业者是革命的同盟军,在紧要关头常常会摇摆不定。我十分向往贫下中农,因为他们才是革命的领导者和动力,他们对革命最坚定,"没有贫农就没有革命,若否定他们就否定革命,若反对他们就是反对革命。"这是金科玉律。 【查看详情

生产队里的两条牛由二位老农掌鞭,他们是老把式,打从解放前就开始犁田了。犁田是个技术性特别强的活,借用当时一位大人物的一句话,牛也有"活的思想"。二个老农中一位是好人;一个是坏人--"四类份子"。坏人姓张名惠良,解放前夕有几十亩田,土改时被划上富农,因此我们背后叫老大为大富。这时期"文革"还未开始,但极左思潮一浪比一浪高。大队干部在会上经常提醒大家:阶级敌人是鱼死眼不闭,是甲鱼剖腹心不死。他们说,某某地方坏人有本变天帐,某某队里坏人在牛食里拌引线害死耕牛。这都是有鼻子有眼睛的事。我知道,大队里也曾希望队长阿林不耍让牛绳握在坏人手里,但阿林认为:富农份子不会害耕牛的,因为一旦耕牛出了问题,别人不找就找他,你赖也赖不了;再说他一家几口人都靠生产队吃饭,他不想集体也要想想自己的家吧。所以我们队里的牛绳一半在阶级敌人手中。 【查看详情

我在大队小学当老师。每学期老师填写的成绩汇报单须写上学生政治方面收获,这很让教师为难,一个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懂什么政治?但此种想法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汇报单上你不着边际写些政治术语,家长也会一头雾水,家长面前也不好交代。因此我们大笔一挥,惯用的手法是"大帽子底下开小差",写上"该生能大力演唱革命样板戏,为积极普及革命现代京剧而努力"。这样就把政治变成看得见干得了的具体事情。你看,不就唱了几句戏文嘛,让 "政治魔术师"一变,变成了有政治目的,有革命行为的举动.前阵子看我的同乡徐雁教授的文章《童年的沙溪水镇》,内有小学四年级成绩汇报单上一句:"该学生对批林批孔运动较关心。"不禁让人会然一笑。该句与我的"样板句"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查看详情

知青图文故事征集邮箱:zhiqing#ifeng.com(#改为@)评论

有许多品学兼优的高中毕业生,认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是有为青年追求的目标,放弃高考主动要求下乡插队。当经历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才明白什么叫生活,什么叫插队,知道生存是一件怎样艰难的事情,知道在我们下去的前三年,队里曾饿死人,才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查看详情

工分多并不像工业产值越高利润越大那样,不少年头工分是多了,可劳动单价却缩水了。生产队每个劳动日也就在四毛至五毛间吧,你多争几个工分不易,个人的支出也大,两下相抵,收入也不大。乡亲们在节衣缩食的同时,广开财路。一户顶多养二、三只鸡,生了蛋舍不得吃,积聚起来,关键时刻靠"鸡屁股银行"用钱。积了几十只蛋,从市场上立刻能换回几元钱哩。 【查看详情

似乎一夜之间刮起了狠批资产阶级法权之风。农民自留田的种植被限制,大蒜每户只能种二行,芋艿只可种二十棵,鸡不准养……又过了一段时间,大队里传达了许世友将军的一个讲话精神。记得其中有这么一句话:鸡不养了,客人来了拿什么招侍呀?众所周知,许世友乃大军区司令,将军关注的应该是天上的飞机,怎么关心起地上的养鸡呢。将军一字千钧,口子一开,下面开始松动了,但规定每人限养半只鸡。半只鸡怎么个养法呢?根据大队规定,每户二个人合养一只鸡,若逢奇数就"牺牲"一人。 【查看详情

……小鸡的到来为我增添了乐趣,屋里多了一个声音,多了一点生机,我们相依为命。但纸包不住火,群众雪亮的眼睛终于发现了一只"编外鸡"。意见很快反映到队长阿林那儿。一个黑咕隆咚的夜晚,阿林走进了我的小屋。队长单刀直入告诉我,群众意见很大,鸡必须马上处理掉。接下,他压低了声音说,有的小队已经在斩鸡头了!当时的农民都明白斩鸡头一事。那就是夜半三更,由大队干部会同小队干部来查每户的鸡数,一旦发现超编,手起刀落,"咔嚓"一声,当场把鸡头斩下。 【查看详情

时光悠悠,岁月悠悠。我由当年的楞头青走进花甲。前不久去了当年插队的地方。在我先前的草屋前,建造了三个养鸡大棚,一问,怎么这么巧合。这养鸡户不是别人,是卫东,而卫东就是梅企伯的孙子。他告诉我,这成千上万只鸡都卖给双凤熬鸡厂,年收入也有几万。真是造化捉弄人。遥想当年,卫东爷爷想养一只鸡而只有半只鸡的计划,这个宝贵的计划不得不白白浪费掉。最后仅仅得到插青"赞助"的几只鸡蛋。 【查看详情

这么多年来,我们斗来斗去。最终跟自己的肚子斗,跟自己的身子过不去。我们一点也不聪明。美丽富饶的村庄,朴实好客的民风,丰盛的酒宴,这是古代农民追求的理想生活。这个浅显朴素的道理一千年前的古人都明白,我们现代人怎么反倒糊涂了起来。幸好,历史选择了一位有大智慧的老人,他带领"父老乡亲""走进新时代""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了"春天的故事"。 【查看详情

知青图文故事征集邮箱:zhiqing#ifeng.com(#改为@)评论

《南京知青之歌》,粉碎"四人帮"以后,我才听到、看到它的。它叫,作者南京知青任毅,因此歌被判反革命罪入狱,张春桥曾下令:迅速查清此人,予以逮捕。被判极刑后,许世友将军反对,作者关了十年,小命总算保了下来。大约一九七0年后,同我一道在小学任教的卫琳问我,你有没有《南插之歌》。我说,我现在第一次听说世上有这么一首写知青的歌。这就好了。她说。她告诉我,这是一首特别反动的歌曲,现在苏州查得特别火,听说上面来头很大。我很庆幸总算耳朵帮忙,没有去瞎听。 【查看详情

后来"九.一三"事件发生,政变计划上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变相劳改"说。根据这一句话,以最高指示"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耍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耍反对"苏州"智囊团"认为:抽出来,没门。因你一抽,证明 "变相劳改"说法成立。谁知,接下来马上来个多子女或独生子女插青上调。这是一个好兆头,看来情况在向好的方面变化了。更让人意料不到的好消息是"李庆霖上书事件"。老人家何等英明伟大,时刻关怀着我们,让插青"抬头望见北斗星,黑暗中迷路有方向"。尤其是看到一批批学生依然从城里下乡插队,让人的感觉是该轮换轮换了。 【查看详情

李庆霖先生是知青崇敬的人物,他的"滚钉板式"告状是冒极大的风险。他让老人家知道轰轰烈烈背后的凄凄凉凉。不然怎么会有"无米"一说?有"今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并指示"统筹解决"。此后对知青的"钢性"政策变为"柔性"政策,把某些知青的不理智行为开始与社会背境生活境况联系起来思考。把上山下乡运动放到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政治气候之中思考.政策有了利好。 【查看详情

盼星星盼月亮。苏州又传来了消息,据说在一次有关知青问题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针对是否让知青全体返城,邓小平说"这个后门你们不开我开。"看来插青真的有盼头了。很快全国各地知青开始了"胜利大逃亡"。从现在披露的材料知道,小平同志是这样讲的: "现在搞的上山下乡,不是个长期办法,农民不欢迎嘛!城市人下去实际上形成同农民抢饭吃的局面。我们第一步应该做到城市青年不下乡,然后再解决从农村吸收人的问题。"知青开始了大返城。……农村版的"知青之歌"结束了,城市版的"知青之歌"又唱响了。农村的小路是曲折的,城市的马路亦不平坦。 【查看详情

知青们应该为李春波先生烧一柱高香,感谢他为知青写了一首空前的也许是绝后的好歌--《小芳》。这首歌曲太神奇了。一位没有知青生活经历的青年音乐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创作了这首经典歌曲.它朴素、平实、口语化,唱出广大知青的心声,也唱出了"小芳"们的或喜或怒或哀或乐,因而经久不息广为传唱。现在,插队岁月已经成了人生历史长河中逝去的浪花,然而那一份难以忘却的情感记忆,一经《小芳》这首闸门打开,汹涌澎湃的心潮就会滚滚而泻。 【查看详情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一代知青伴随时代的发展,已进入了耳顺之年,当年的少男少女,如今已两鬓飞花。随着年龄的变化,我们的生活内容也产生了根本的转变。生活教我们看待事物更加公正理智,我们的胸怀更加贴近大地的母亲,变得仁厚与兼容。过去的社会渐行渐远,一个时代的失误已被历史画上了句号,我们要顺势而为,为自己生活谱写新的篇章。年轻时生命为我们承载过践踏和苦难,如今它也理应得到我们的呵护和关心。让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减少生命的辛苦,适度放松心情,在快乐中享受人生,在健康中奏响今生的夕阳红。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