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干部入湘纪实
2010年01月08日 16:45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可以这样说,夏如爱、李毅之、孙国治、史杰等一大批南下干部,为治理洞庭湖,修复祖国粮仓立下了汗马功劳。经过近5个月的艰苦奋战,治理洞庭湖工程完成土方8611万立方米,石方479万立方米,整修堤坝3400多公里,使沅水、澧水入湖有了独立的洪道,200多个零乱的堤垸合并为沅澧大圈和沅南大圈,历史上水系紊乱、堤防残破的洞庭湖得到初步治理,面貌焕然一新。

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治理洞庭湖这项浩大工程饱蘸南下干部的血汗,那么60年代修建韶山灌区等数百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以及包括湘钢、涟钢等项目的大规模工业建设,70年代的三线建设,80年代以来湖南的20多年改革开放等等,无不凝聚着广大南下干部的智慧和心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湖南和平解放50多年来打下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包含着南下干部的辛勤汗水和无私奉献。

和平年代搞建设,同样需要牺牲精神。为了改变湖南的贫困落后面貌,南下干部牺牲的何止是自己的小家庭,有的甚至就倒在工作岗位上。原籍山东省定襄县的赵冰岩,1949年随军南下入湘后,任中共岳阳县委书记,1965年当选为副省长。他作风扎实,平易近人,足迹踏遍三湘四水,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赞扬。1975年春节前一天,他带病到谭家山煤矿去慰问,并坚持到井下生产一线看望工人,途中倒下再没有起来,年仅53岁。

这些南下干部就是这样大公无私、两袖清风、勤政为民、鞠躬尽瘁。他们不愧是湖南改天换地的功臣!

悠悠湘情映丹心

南下干部,作为湖南干部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他们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和智慧全部奉献给了湖南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彻底改变了湖南的贫困落后面貌。然而,湖南的山水和老区人民也养育了他们,特别是浓郁的湖湘文化、风情、习俗融入了他们,改变了他们。许多出生在北方随军南下的老同志都说:“我们早就变成了湖南人。”当初,他们南下入湘时大致有四点不适应:一是餐餐辣椒,二是气候潮湿,三是地方土话,四是弯弯山路。如今这四个难题都不在话下了。

湖南成了南下干部的第二故乡,他们中多数人还在湖南娶妻生子成了家,把“根”深深地扎入了三湘大地。原湖南省话剧团的唐元通老人十分幽默地告诉笔者:“在湖南,我就是以辣椒为媒找到爱人的。”说起他学吃辣椒,还真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唐元通15岁从河北老家赴延安参加“抗敌演出队”,1949年南下到长沙时刚刚21岁,正是风华正茂。建国后文化复兴,他日夜奔忙着演出和宣传工作。有段时间,他应邀在湖南省艺术学校做兼职老师,上表演课。一次,他患了感冒,讲完课,到食堂就餐,青年女教师刘又仙端来一碗热辣汤,说可以治感冒。他对这位叫不出名字的女同事十分感激,就喝了,谁知汤一进口,辣得他满嘴麻痛,眼睛流泪,好不难受。他问:“怎么这样难吃呀?”刘又仙看着他那憨态,笑着说:“良药难吃,吃了治病。”果然,一碗汤喝下,辣得全身冒汗,轻松了许多。从此,两人来来往往,彼此有了爱慕之情。1953年秋,他俩的爱情瓜熟蒂落,喜结良缘,唐元通成了辣妹子的夫君。

像唐元通这样与湖南姑娘恋爱结婚的,在南下干部中为数不少。湖南省粮油运输公司原纪委书记李树田,南下入湘时才十八九岁,年轻英俊,他的恋爱故事说来又为“湘女多情”添上了一笔。一次,他陪同事去相亲,那位长沙姑娘没有看中他的同事,却爱上了他,后来两人喜结连理。前不久,李树田带着老伴到北京延庆老家住了一个月,老家的亲人们再三挽留他多住些日子,他说:“在湖南生活惯了,还是湖南好。”

是啊,他们当初随军南下到湖南,绝大多数都是些青年小伙子,很多还不满20岁哩。半个多世纪里,他们扎根三湘大地,奉献了宝贵的青春,奉献了全部的心血和智慧,早已与湖南人民血肉相连,息息相通。湖南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他们,湖南的风情、习俗和文化把他们融化成了“湖南人”。

<<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黄禹康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