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干部入湘纪实
2010年01月08日 16:45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建设三湘绘新图

南下老干部、原长沙市人民政府市长阎子祥说:“1949年10月,我在长沙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提出:全市人民动员起来,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根据长沙市是内地消费城市、商品出入的集散地、以私营企业为主的城市特点,提出了3项具体任务:一是畅通城市贸易和内外交流;二是肃清匪特,巩固治安;三是加强政府工作,巩固人民民主政权。为了支援人民解放战争,迅速统一祖国,1950年2月5日,第二次长沙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发行1950年度胜利公债的光荣任务,还提出了消灭封建、正确解决码头问题和提高教育、改造师资等问题。这两次会议确定了长沙市解放初期工作的基本思路。”

“市政府首先领导全市人民建起了自来水厂。这是国民党政府喊了20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事情。我们南下干部入湘后,从1951年着手筹建,1952年投产,共铺自来水主干管道40多华里,使用自来水的市民由1951年的10万人,增加到50万人,结束了市民多年下河挑水喝的历史。第二是修建道路,解决交通运输问题。建国初期,长沙市没有一辆公共汽车,道路很差,我们组织市民翻修马路30.8万平方米,新修路面41多万平方米,超过了国民党统治时期几十年所修道路的总和。市区公共汽车也开通了,汽车线路长度和车辆数1952年比1951年增加了两倍。第三是开辟湘江轮渡。解放前过湘江只有小木船,我们开通轮渡后,平均每天轮渡人数达8000多人次,结束了长沙市民过湘江木筏为渡的历史。第四是整修疏浚排水沟。长沙市一年四季多雨水,一下雨就满街泥泞,下水道也没有,市民洗衣物、刷马桶的污水都往街上泼,臭气冲天,很不卫生。我们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疏浚旧有的排水沟,同时修建新式下水道,解决了排除污水的问题,使城市卫生大大改观。第五是抓学校建设。湖南的教育事业是比较发达的,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长沙市的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我们接管学校之后,迅速组织中山学校开学上课。湖南大学也相继开学上课。1949年9月12日,中共长沙市委党校正式成立,由南下领导曹瑛兼任校长。市委党校以延安抗大为榜样,坚持艰苦创业的精神,为提高学员的马列主义水平和素质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为当时的新政权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骨干。与此同时,我们还办了一所革命大学,以培养干部为中心,开始时,为短期训练班,先是3个月一期,后来改为半年一期,培养了大批干部。当时解放战争还没有结束,部队不可能提供大量干部到地方工作,我们自己办的党校和革命大学解决了干部问题。”

在碧波浩淼的八百里洞庭湖大堤上,耸立着一座高大的纪念碑。碑文记载了上个世纪50年代湖南人民战天斗地,治理修复洞庭湖堤垸的伟大壮举和辉煌成就。在这流传千古的碑文里,我们仿佛能清晰听到宏亮而浑厚的北方口音和看到那“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宏大场面。是啊,三湘人民记忆犹新,当年在洞庭湖近百万治湖大军的工地上有几个响当当的名字,他们是总指挥长夏如爱,副总指挥长李毅之、孙国治、史杰、张勇、王治国。这些老资格的南下干部,都是治理洞庭湖工程的决策者和指挥者,是根治湖南水患的大英雄和大功臣。

八百里洞庭,素称江南粮仓,可是历年水患频繁,灾难无穷。1954年,洞庭湖发生了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堤垸溃崩,损失惨重,连京广铁路也受阻达3个月之久。万分危急时刻,中央决定暂时淹没洞庭湖,保住大城市武汉。

湖区淹没后,一片泽国,满目凄凉,令人痛惜。就在此时,一大批南下干部被派往治理洞庭湖。原籍河南省新乡市的南下干部李毅之,当时任洞庭湖工程副总指挥长,在工地他负全责。堤坝上哪里最困难、最危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由于长期过度的操劳,使他积劳成疾,工程刚完工回来后就突发脑溢血不幸辞世,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说起当年治理洞庭湖,不少南下老同志至今仍感叹不已。那是多么壮观的场面啊,近百万民工奋战在数十里的工地上,吃住在工地上,日夜修湖筑堤。孙国治、史杰、张勇等几位副总指挥日夜奔忙,暇不暖席。那年冬天气候奇冷,工地遇到两次强寒流,北风呼啸,寒气袭人,整个工地冰封地冻,电线被冰凌压断,水鸭被活活冻死。近百万民工被困在工棚,这可把李毅之、孙国治、史杰等几位副总指挥急坏了。口头动员,不如带头苦干。于是,他们把大衣一甩,带头破冰,凝固的洞庭湖工地一下子喧哗开了。民工们高喊着“人争寒气火争烟,寒冻压不倒英雄汉”的口号,震撼了八百里洞庭!

小港镇口工程,是整治洞庭湖工程中的最大、最难的堵口工程,当时挑选了两万多精壮民工投入战斗。由于整个工地被洪水漫过的地方都冻成了溜冰场,荒洲上的泥土冻成了冰块,河岸上的树枝挂满玲珑的冰凌,民工们的蓑衣结满透明的冰花。这玉树银花、晶莹透亮的自然景观,谁也没有心思去欣赏。一声声对老天爷的粗鲁咒骂,却不时从肩挑船运的长龙队伍中爆出。当工程进入关键阶段,堵口将要合龙的紧要关头,夏如爱、李毅之、孙国治、史杰等几位总指挥顶着凛冽的寒风,冒着纷飞的大雪,踏着冰封的大地,急匆匆地赶来了。他们夜以继日地奔忙在工地上,协调各方关系,解决施工难题,组织民工在湖面上架起两座木排浮桥,加快运送工地上石方的进度;号召民工用“塌一寸,填一尺”的精神,战胜严重塌陷。这样,终于提前截断了汹涌奔腾的沅水主流,在3米多深的淤泥和奔腾咆哮的激流中,筑起了一道1000多米长的拦湖新堤。当时,湖南省著名画家陈白一看到这一场面,用饱含激情的画笔浓墨重彩地画出了《小港堵口图》,形象生动的再现了这一气壮山河的宏大场面。这幅记载当年南下干部带领湖南人民战天斗地的英雄史画,如今已长年高悬在湖南省博物馆展览大厅,使我们的后代能从中窥见到当年治湖英雄们的风采,感受到他们那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和气概。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黄禹康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