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晖:晚清以来启蒙运动再思考 儒家最早向西方学习
2010年01月20日 00:40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第二个特点,他们学西方时,对中国本土的东西有埋怨,集中埋怨两个东西,就是勤政和勤学,就是秦之后的官僚体制,和秦的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理论,这也是儒家长期以来有的说法。人家说中国最好的就是三代,三代之后就不行,是大堕落的时代。这个时候他们觉得西方是三代盛世,就用西方的那一套来改变家天下而实现的儒家天下为公的东西,当时抱怨中国的礼崩乐坏,他们是觉得秦之后,中国就礼崩乐坏了。第三个特点,强调学西体,而后学西用。在张之洞之前,很多人说学西方就是学西气。第四个特点,就是他们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想要用中国的东西来接轨时,一般都强调要回归孔孟,尤其是回归儒学家和法家中对立最厉害的,我们知道儒学之后分化很厉害,有人说荀子也是儒家,但荀子是不是儒家,是可以讨论的,但通常认为荀子是儒家,是属于法儒过渡的阶段。但是这个时代的中国人,恰恰对荀子非常反感,他们认为中国应该回归孔孟,尤其是回归思孟学派,就是因为他们对法家的不满,思孟学派以后,很多人认为没有什么好学的。他们觉得法家把很多好的东西都颠覆了,他们唯一称道的就是明末的王羲之这些人,他们认为要从民本走向民主,这是当时的四个现象。

这四个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种言论,比如郭嵩焘从1870年代到英国做大使时,那是中国第一个驻外使节,讲过这样一句话,说中国三代以前是文化最好的时候,三代以前,中国才有教化,但是自汉以来就不行。而现在的欧洲看中国,就像以前的三代中国看夷敌一样。他说了之后,类似的言论很多,谭嗣同有一段话,说秦以后的两千年,是三代之文化降而今日之吐番野蛮者,说中国越来越野蛮,从孔孟时代的文明变成了一种像土番的状态。而且在他们早之前,也有人说过华盛顿在美国搞的制度是三代的。当时很多人都这样讲,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对民主很拥护,但是你看他们对民主的理解,他们觉得民主就是所谓的传贤不传子,这就叫做民主,说唐虞之前都是民主,说三代是军民共主,到了秦以后,就多了,就不是天下为公了,变成了个人独裁了。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要回到三代去,回到三代去,就是要学习西方。

谭嗣同有一句话很出名,说我们被大统治了两千年,要改变这一点。真正的儒家都是比较爱发牢骚的,以前的老历史学家都说儒家是倒退的,毛主席说法家是赞成进步的,儒家是赞成倒退的,儒家都是宣扬今不如昔,鲁迅先生挖苦的言论,都说现在不好,以前好,说秦之后,一代不如一代,在孔夫子时代,说现在的时代很堕落,要移民去了。所以,儒家爱发牢骚,其实也不是很奇怪的事情,后来皇上发现一个办法,就是让他们读书做官,自从有了科举制度之后,儒家的牢骚就少很多了,但是也有。当时就是发牢骚,但是你找不到使牢骚有一个正面样板的地方,后来中国人和西方接触之后,他们觉得找到了样板,这就是所谓的推举之法,天下为公,说这一套就是我们的理想。他们老是说对西方的民主了解也不是很多,但只要看一下,从儒家的观点看,他们就觉得那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因此,就出现这么一种状态,这些人一谈到西方,往往谈的不是船尖炮利多厉害,郭嵩焘在英国写了三年的日记,没有谈到英国的船器多厉害,就是谈英国的国政民风之美,说如何的正义,如何的有礼仪。当时讲这个话的人很多,后来薛福成回应说郭嵩焘夸夸其谈。于是这些人就认为,这个东西的确是应该学的。

大家都知道,中国儒者是儒利合一的,他们的身份是官僚,但是他们是有一个读书人的身份,很多话是不敢说的,很多人临死前就说了这些话。就像张树声,一般来说,我们没有人把他当成改革派,他在世之前,没有出格的言论,而且他本人也不是一个学问家,他等于是李鸿章的副手,是原来的土豪,起家之后,当了很大的官,也在我们这个地方当过父母官。这个人也没有出过国,但是他所在的地方,用我们今天说的话是改革开放第一线,所以他也了解了不少东西,然后他临死的时候,突然发了一个很惊人的议论,说西方人“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军民一体,上下一心”,说这个东西是我们中国人要学的,其它的轮船、大炮,我们也要学,但是你学不到人家的本,学不到人家的体,你学到了也没有用,你不学人家的体,这个东西你学不来,就算你学来了,你学到了,也不管用了。果然,10年后,他1884年死的,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就说明了这一点。他说我们要采西人之体,以取之用。

郭嵩焘讲的西方人的经济,说西方人的本是自由民主。早期的中国有一个很有趣的翻译,把西方的议员都译成乡绅,我们现在说的乡绅就是地主,就是土豪乡绅,但是古汉语的乡绅是指读书人,因为大家知道,绅是指一种服装,就是科举考试中得到功名之后才有得穿,就像现在大学的硕士服、博士服之类的,如果你没有功名,是穿不了这个衣服的。按照儒家的理想说,这些是从道不从君的,不是看上面的脸色办事,是以什么道统为己任,以替天行道为己任的。他们去了西方,觉得乡绅就在那里,说那里有一种地方叫议会,说那里是乡绅房,说乡绅房里面聚集了一群乡绅,从道不从君,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只把道理放在心中皇帝对他们也很尊重。然后就说这些国家,你看看,言论自由,也很不错,也很好,说这才是天下为公,谁说的话公道,皇帝也不能改变,说国政其君不以为私。选出来的都是好的人,说皇帝得罪了老百姓就当不下去的,中国是不在乎老百姓的。

后来郭嵩焘说“彬彬然见礼让执行焉,足知彼士富强之基之非苟然也”,说这里是礼仪之邦,说他们富贵不是偶然的。甚至说了很多出格的话,后来说话是越说越走火,不但说英国的仁义在国内不是这样,在世界也是这样,说英国之所以可以征服很多殖民地也是英国人仁义很厉害,说“仁爱兼至,还海归心。”实际上,殖民扩张,当然他们的文化还是有一些作用,不过武力还是很重要的因素,绝对不是仁爱兼至,环海归心。你说郭嵩焘是不是就不是儒家?实际上郭嵩焘一句英语也不会,一本外文也没有看过,自由主义也不懂,而且他出国的时候已经58岁,跟曾国藩差不多都是利学名臣。他出国时,价值观已经定型了,没有什么改变,但他从儒家的观点认为,这个制度比我们就要仁义。

这个时候,他关不关心富国强兵?当然也是关心的,但显然是第二位关心的。早在鸦片战争之后,1844年,徐继畲就写一本书,那时鸦片战争才过去8年,而且鸦片战争中国是被英国打败,美国没有打败过中国,而且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实力很弱,美国真正成为世界强国是到了19世纪末,通常认为美国一直到19世纪80年代才成为强国,美国打败西班牙之后,军力才强大。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秦晖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