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晖:晚清以来启蒙运动再思考 儒家最早向西方学习
2010年01月20日 00:40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第一点,当时在中国人开始接触西方时,当时不存在西儒的矛盾,恰恰相反,当时中国最早主张学西方的,就是那些反法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主席认为法家是代表反动的,儒家是代表进步的,但是如果你看一下戊戌之前的历史,实际情况跟毛主席讲的正好相反,那时鼓吹向西方学习的,不仅是儒家,而且是极端支持儒家的纯儒。这里涉及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在鸦片战争之后,在戊戌这一段期间,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这个问题本来好象不必解释,因为我们教科书原来有一套说法,说中国人学西方是有一个过程的,先是鸦片战争被打败了,我们觉得人家炮力很厉害,就学了人家的军务,就搞什么洋务工业,但是搞的很多军舰大炮,还是打不过人家。戊戌变法被人打败了,很多中国人认为中国的制度不行,就出现了戊戌和辛亥这些事情,又要学习西方的制度。可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于是很多人觉得中国还是有毛病,他们就觉得不仅制度有问题,中国人文化或是思想、或是心灵,或是国民性就有问题,于是就产生了国民性的批判,产生了所谓的要学西方文化。但是这个说法,最近十多年来,就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因为现在大家知道,近二十年来,西方在国际上的经济史研究出现了一种昌盛中国的风气,很多西方学家讲,说中国从来就是先进的,从来就没有落后过,我们以前都知道,以前的说法说什么中国的韩唐宋明都可以的,到了明后就落后了,有人说清初是不错的,有人说鸦片战争之前还是不错的,最极端的说法说鸦片战争之后还是不错的,到了甲午战争之后才不行的。如果是这样子,那中国一向都是欣欣向荣。那中国什么时候是落后的,是道德吗?如果经济是不落后的,道德就更不会,我们向来都是礼仪之邦,西方都是重物质的。如果我们是重视道德的,我们的经济不比别人差,道德就不比别人差,因此道德也比别人要强。

可能注意学界动态的人都知道,最近十几年也有很多人都说关于中国传统专制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说中国的传统皇帝都是非常开明的,都是非常温和、善良、开明、自由的。按照现在的一些说法,说以前中国的国家只管到县一级,县以下是自治的乡村,老百姓很自由,国家不管事。还有人说县以上的更自由,皇帝20年不上朝的。如果中国经济很欣欣向荣,道德又高尚,中国什么地方不如人,很多学者说中国一样不如人,就是打架不如人,说之所以晚清中国人发现要学西方,就是因为西方打了我们几拳,我们觉得西方的拳头很硬,中国人感到强者是应该学习的,于是就学他们了,而且按照这些人的说法,由于被他们打了几拳,我们就学强者,就把很多好的东西都丢掉了,本来我们的政治经济、道德都比他们强,就是不会跟他们会打架,因为他们打赢了,我们为了学习他们,就把好的经济文化等东西都丢掉了,他们说这是不好的现象。

可是这种说法,有一种非常大的问题,按这种说法,你没法解释,为什么明末和清末中国人,这里讲的中国人是狭义的中国人,是指汉族王朝,现在有很多人指东夷西番自古以来都是中国一部分,这样子很难谈中国和外国了。有人说岳飞都成了搞分裂的罪人,说金宋是应该统一的,这种说法是没道理的。我还是倾向于认为我们现在讲的中国,应该是指中原王朝。中原王朝在历史上不止一次被人打败过,我们认为中原王朝真正被人打败应该是明末,明末的确是被满族人打败了,而且打得很惨,之前是想抵抗,但后来都没有信心了,包括还有一些坚持民族气节的人,他们只倾向于做隐士,他们再也不想反清了。虽然满清很厉害,但没有人认为我们的文化不行,没有几个人对中国文化两千年的道统,对我们整个一套的东西产生怀疑,恰恰相反。当年黄宗熹、顾炎武他们反思明朝的灭亡,是因为我们坚持儒家好东西,没有坚持孔孟之道,才败了。大家一直认为满清就是蛮夷,后来逐渐满族人被汉族人同化了。清末的情况正好相反,老说中国在清末被打败,这样子也行,但这跟明末打败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西方的蛮夷还是没有推翻满清,所谓的被打败只是丢了一些番邦,蛮夷并没有想灭掉你,清朝到最后的垮台,也是被中国人自己推翻的,不是被蛮夷推翻的。

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在清末从来没有被打败服气过,这是跟明代不一样的,明代没有人搞反清。但是中国人抗敌强兵在清末没有消除过,经过一代一代的努力,终于在抗日战争中打败了,也不完全靠自己的力量,不管怎么说,都是表明中国人其实并不服气。但是清末的中国人在军事上绝没有服气被打败,但是在文化上,确实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感到确实中国的文化产生很大问题,两千年的道统,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像王国维讲的面临三千年未有的变局。这个现象是为什么,是仅仅被打败就会造成这个结果吗?中国汉族人在历史上不知道多少次被打败过,老实说,汉族人打仗是不行的,在历史上被打败,也不止一两次,而且与历史上打败相比,清末是败得最不惨的一次,算是败得一般的一次。那么,为什么这次失败会使中国人对它的道统,对它的文明,对整体制度产生那么深刻的反省呢?我觉得肯定不是仅仅因为西方的武力强大。

事实上,之所以造成晚清中国人要学习西方,其实最强大的动力就是的确感到我们的制度不如他们的制度更仁义,讲得简单一点就是这样。那么,所谓不如他们的制度更仁义,更道德,这里当然讲的是国内的情况而言,我们这里谈的不是国际政治,国际政治弱肉强食,肯定有的,主张西方的人也是抵抗西方侵略的,在国与国之间上还是坚持中国的利益的。但如果我们看各自的国内,你闭眼不看则已,只要一看,尤其是当时的纯儒们,第一感觉不是说人家的强兵炮力厉害,是人家的那一套制度,儒家的影响就在那里,不在我们这里,我们跟人家一比成了夷敌了,人家才是所谓的礼仪之邦,这种比我们教科书讲的早得多。鸦片战争之后,我们知道强兵炮力了,到了戊戌,我们又知道了制度要改进,到了五四才感到文化不如人家,到了鸦片战争之后,没几年,只要接触过西方的人,就出现过这个舆论,说西方的那一套制度比我们更仁义、更道德、更礼仪,就出现这种舆论。这种舆论应该说是当时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最主要的推动。

那么,从当时很多人,什么徐继畲、张树生、薛福成、谭嗣同等等,都有类似的说法,这种说法,跟我们以前讲近代的思想史,从西儒对立的角度去谈问题,讲学习西方的言论是有一些差异的。大概有这么几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在戊戌之前,中国人学西方,当然也要学强兵炮力,这一点大概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一部分人,他们要学西方,主要是追求一种道德理想,而富国强兵对于他们来讲,倒是其次。老实说,这也是儒家的一个传统观点,认为道德比武力更重要,所以有人经常说儒家有一个纯儒式的仁义,用贬义就是这么讲,这些人是为道德理想而学西,富国强兵倒是次要的,这是他们的第一个特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秦晖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