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模式既非完美,也非邪恶
2009年09月11日 03:19第一财经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根据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斯蒂夫·罗奇的计算,目前美国GDP增长中,来自消费的贡献率高达72%,政府和居民部门脆弱的财务结构显然是不可持续的。来自东亚和中东的净储蓄客观上可能压低了美国的长期利率,但这并不是美国消费过度膨胀的根源。

更直接的根源在于格林斯潘在2001年之后,连续降息了大约25次,其中2002年第四季度到2005年第三季度剔除通货膨胀后,美国实际利率为负,这 使得美国民众产生了股市和房市价格永远上涨,永远是自动取款机的强烈幻觉。而此后直到次贷危机爆发前,美联储连续17次的加息,使得过度消费终于无以为 继。

5 美国模式的特征之五,是联邦政府通过政府支持的企业(GSE),包括房利美、房地美等,给居民过度消费和金融过度膨胀提供了不恰当的支撑

1999年9月30日《纽约时报》的一篇由Peter Wallison撰写的文章,是联邦政府担保有可能导致巨大危机的最好注脚。“房地美和房利美降 低了借款人向银行或者其他机构获得按揭贷款的门槛,而房地美和房利美却宣称这是为了迎来美国经济的下一个春天,在克林顿时期房利美和房地美由于为中低收入 阶层提供担保和融资而深陷财政丑闻。‘两房’进入次贷这种新业务领域,显然显著地放大了风险,政府的担保无疑会使得自己陷入不得不救助‘两房’的困境,就 如同联邦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曾困扰于储贷危机救助一样。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的看法是:另一场更大规模的储贷危机即将降临。”

在上世纪,全 球经济失衡(global economic imbalance)还不是个时髦的词汇,但联邦政府对“两房”提供隐含担保的危险已显而易见。次贷危机看 起来,是上半场喜剧和下半场悲剧的混合体,上半场,政府对中低收入阶层购房开出了担保这个空头支票,收获了选民的选票,美国民众的自有住房率从1987年 的68%提升到了次贷危机前的81%,中低收入阶层收获了商品房,华尔街把本来不起眼的次贷业务做成了余额一度高达5.8万亿美元的大买卖,华尔街收获了 钞票,三者皆大欢喜。但是当中低收入阶层开始违约,华尔街开始恐慌,白宫开始面对兑现空头支票时,三者都陷入了悲剧性的困境。白宫实在不应该给华尔街和“ 两房”开出一张金额由后两者随意填写的空头支票,而对次贷危机的救助,很大程度上就是兑现当初的担保。

6 美国模式的特征之六,是华尔街的恶意定价和市场操纵

次贷危机中,华尔街名声扫地,世界银行副行长批评华尔街高管的天价薪酬是不道德的,新兴市场国家批评华尔街的CDO、CDS等复杂衍生品是人为制造出来 的有毒资产。问题可能比上述批评更严重。次贷等产品究竟是被低估风险、高估收益的错误定价,还是具有道德风险的恶意定价?包括原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是被 人为操纵,还是真实地反映了供求缺口?

我们只能这么说,有毒资产的恶意定价,在被和其他类型的资产组合成资产池进而证券化的过程,是具有滥用 GSE担保的道德风险的,而2003年之后原油衍生品交易量急剧放大到相当于现货规模的十倍以上时,主要原油衍生品交易商几乎清一色是美国投资银行。新兴 经济体没有次贷证券化市场,也没有具有全球影响大宗商品交易市场。

华尔街的贪婪就在联邦政府的眼皮下,直到2004年4月,美国SEC还在放 松证券代理和经纪业务的要求,使得银行杠杆进一步推高,而甚至在次贷危机爆发前不到半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仍以157号和159号文件 全面确立了公允价值的引入问题,使得会计审计等部门对资源和复杂衍生品的估价无所适从。次贷危机看起来更像是一场金融监管者有意无意监管懈怠的危机。白宫 和华尔街之间的确更需要防火墙。

7 美国模式的特征之七,是美国实体经济创新浪潮消退之后,金融危机往往接踵而来

从20世纪80 年代之后新型服务业的兴起,到21世纪新经济的盛行,每一次创新浪潮退潮后,都是危机的降临。新经济有力地提升了美国实体经济的竞争优势和劳动生产率,使 得全球失衡现象让位于令人眼花缭乱的创新进程。过多的美元流动性在创新不断被蜕变成泡沫消除掉,而今的情况也相当类似,如果美国没有在移动互联网、新材 料、节能技术等方面出现创新和产业集群,那么美国要走出次贷危机,恢复到GDP年均3%以上的增长就遥遥无期。这就令人不能不考虑,是不是美国经济失衡导 致了全球经济失衡?

8 美国模式的特征之八,是白宫在次贷危机救助过程中的迟缓和软弱

中国国内媒体习惯于把保尔森和伯南克描绘为 挽救美国金融危机狂澜的英雄人物,而他们很可能既是次贷危机答案的组成部分,更是问题的一部分。伯南克的“直升机理论”和“印刷术理论”不会消退,因为美 元霸权虽然弱化但是并未根本动摇。保尔森用现金换垃圾(cash fot trash)的进程不仅昂贵而危险,保尔森等人的危机救助思路集中体现在紧急经 济稳定方案(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和问题资产清理计划 (troubled assets relief program)当中。这因循了储贷危机中的RTC模式,从资产方入手清理可能使得不良资产越清理越多,金融体系越来越难以顺畅运作。是在 危机中打开了潘多拉盒子。而日本和中国的金融改革经验都显示,与其从资产方入手,不如从资本方入手,通过注资(recapitalization)维持公 众信心和金融机构正常经营的能力。

另外,从理性角度是否应该救助雷曼公司,也值得再斟酌。危机爆发几乎两年来,美国的确在危机救助措施方面乏善可陈,严重拖累了全球危机救助进程。

综合来说,美国模式赋予了美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太多的特权,赋予了美元太多的霸权,新兴市场国家的净储蓄是对美国模式无原则的姑息妥协。

次贷危机暴露出当前的全球化几乎就是美国化,当前国际经济失衡几乎就是美国经济失衡。美国模式的问题,被通过美元霸权和全球化放大到地球的各个角落。次 贷危机的根源在于权利和义务严重不对等的美国模式,美国应该在危机中认真反思自身价值观、社会、政治、经济和金融各个层面盘根错节的结构性问题。

次贷危机根源于美国也爆发于美国,全球经济的复苏需要美国在谨慎利用其特权的同时,更大程度地承担国际义务。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钟伟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