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2009年09月08日 22:00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在企业组织方式上,制造业所需要的是“双高式”的企业组织方式。所谓“双高”式是指建立在高度分工基础上中小企业群与高度综合的大企业集团相配套的企业组织。日本存在的大企业控制中小企业的“企业系列”制度,解决了将分散的中小企业纳入社会化大生产问题; 大银行控制大企业集团的“主银行制度”,再加上政府对企业指导保护关系,使日本走了一条以最小的摩擦成本组建其与欧美相抗衡的制造业集团和跨国企业的捷径。从古代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自上而下的宗法关系,虽然抑制了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但将遗留的宗法关系改造成适应社会大生产的有序的企业组织关系,却成为日本以最小的摩擦成本组建现代企业集团最经济的选择。为日本高超欧美争得了时间。

二战之后制造业发展的时期,是贸易自由化发展的时期。在关贸总协定推动下的货物贸易自由化,产品国际化成为制造业时代的市场特征。在特殊的自然禀赋和历史条件下,形成了对国际市场高度依赖的“贸易立国”战略,使日本适应界贸易自由化大势,不仅获得了发展制造业所需要的技术、原材料和能源、而且开拓了产品销售的国际市场。

在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中,最具有生命力的是在特定企业制度中形成的以“忠诚”为核心价值的高度敬业的团队精神。正是这种日本精神与市场竞争相结合,才使日本的“企业系列制度”、“主银行制度”“终身制”“、年功系列制”等制度,变成了使内部的摩擦内耗降低到最小程度,使整体的团队作用充分发挥的优势。特别是在企业内部,正是这种敬业精神与日本一流工程技术相结合才创造了风靡世界市场的一流的日本产品。

综上所述,80年代日本在制造业竞争中所表现的优势,并不是某一个方面作用的结果,而是构成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的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构。日本在80年代所具有的优势,从总体上讲,是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的优势。

二、在新经济时代失灵的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80年代后期因日元升值引起的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陷入长期的不景气之中。日本经济为什么长期无法恢复,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难题。长期以来,日本政府主要致力于泡沫经济遗留下来的银行坏帐、投资需求不足、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的解决。经过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如果将日本经济陷入不景气的原因仅仅归结为泡沫经济的破坏力,这显然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日本经济在90年代遇到的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解决泡沫经济后的遗留问题,而是面对掀起的新一轮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制度与结构的深层进行改革的问题。从更广的范围看,实质上是一个如何从创造了制造业辉煌的光环效应走出,对日本市场模式进行反思的问题。

1、政府导向型模式今后如何走?

如果说在80年代以前,显示的主要是政府导向型市场模式的优点,那么90年代以来则频频显示了政府导向型模式的种种弊端。 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政府面对不景气的企业和银行大量坏帐,仍然贯彻“护送船队”的政策时,则变成对破产企业和落后企业保护。由于对应该处理的银行坏帐未能及时处理,延误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机。在政府导向型市场模式左右的惯性思维方式的作用下,过分相信政府调控力量的结果是希望通过政府的调控力量来走出经济发展的不景气,大量发行国债刺激经济发展,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巨额国债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包袱。

90年代以来,政府导向型市场模式在解决泡沫经济破灭后的经济结构调整上,在新一轮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中频频失灵行为,迫使人们不得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政府导向型模式,今后如何走?这个问题不仅是一个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重新选择问题,实际是一个一个亚洲经济发展模式的重新选择问题。90年代经济增长不景气,使日本的政府导向型模式受到了时代的质问,1999年发生的东亚金融风暴的背后,也以同样的方式向亚洲的政府导向型经济模式提出质问。

2、缺乏原创性的技术革新成为昨日黄花

在引入西方尖端技术的前提下,在具体的工艺流程和产品中进行追加的技术革新的路径,可以说是一条学习、引入西方技术的最佳路径。80年代之前日本的这种作法,堪称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引进西方技术的典范。但是8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一轮的高新技术产业的革命,所依托的技术是原创型的技术。传统的制造业技术,从原创性的科学理论转化为可实用的技术和产品,需要两次创新才能完成,90年代以来的新经济时代的信息技术革命,从原创技术的出现到产品的问世,不仅在很短时间内完成,而且也是在同一个研究室中完成的。特别是信息技术时代的软件产品,制造技术相对与软件开发技术而言几乎是零。这说明现代的高技术不需要二传手。原创技术的发明者,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将技术变成产品,直接投向市场。如果说在制造业时代,获利最大的是面向终端产品的二次技术创新,在新经济时代获利最大的像比尔盖茨这样的拥有原创技术者,而不是面向市场的硬件制造商。美国的比尔盖茨,根本不需要日本一流的工程技术人员,就可以将他的产品推向全球。在制造业时代,日本和欧美共同分享来自同一源头的水,日本比欧美甚至分享的更多。但在高新技术革命时代,来自欧美之源的水,不需要通过日本就可以流向全世界。 在新经济时代,缺乏原创性技术体系成为昨日黄花。

3、缺乏竞争、创新力的企业制度对新经济对应迟缓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没有永恒的李嘉图,也没有永恒的凯恩斯,当然也不可能有永恒的企业制度。日本企业制度的优势则是相对于70到80年代的市场环境和经济条件而言,经济发展的环境一旦变化,许多优势的东西不仅不能继续保持,甚至还会走向其反面,变成企业发展的障碍。在70年代,具有高度竞争性和独立性的美国企业,在传统的制造业竞争中输给日本。但从80年代开始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信息产业转变的过程中,在充满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存在的具有独立性的美国企业和高度流动性的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却表现出高度的适应性。从80年代开始,在风险投资的支持下,一大批高科技的新型中小企业纷纷诞生,到了90年代这些企业已成为推动美国新经济的发展新兴产业而出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日本企业,在面对新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挑战中,表现出对应迟缓。在政府保护下缺乏淘汰机制的企业序列制度,缺乏人才流动的终身雇佣制,很难使新型企业在传统的企业制度体系的夹缝中产生。在这一时期,日本企业制度的封闭性,成为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的障碍。从80年代以来,日本的一些跨国公司和大的企业集团,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挑战,从产品结构和研究开发方向上,也进行了很大调整,但这是在保留原企业制度下进行的,所以其竞争力和创新活力有限。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张孝德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