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载沣驱逐袁世凯
2009年04月03日 03:45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已有评论0

载泽曾在力请实行宪政的密折中称:“宪法既立,在外各督抚,在内诸大臣,其权必不如往日之重,其利必不如往日之优。于是,设为疑似之词,故作异同之论,以阻挠于无形。彼其心,非有所爱于朝廷也,保一己之私权而已,护一己之私利而已。顾其立言则必曰:防损主权。不知君主立宪大意在于尊崇国体,巩固君权,并无损之可言。”[7]显然,他所讲的“君主立宪”并不是英、日等国的君主立宪,而是清政府特有的君主立宪:不是还政于民,而是强化君权。不仅极力避免中央大权落入汉人手中,还要将咸同年间落入汉员地方督抚手中的军政实权夺回来。他是满洲贵族中既亲且贵的人物,曾于1905年受清政府派遣专门赴国外考察宪政,于专门报告之外又上密折,可谓当时政坛上大红大紫的人物,其言论足可代表满洲贵族核心人物的政治意图。何况,他们不仅这样说,也这样做。他们不仅收缴了直隶的兵权,还用设立新的理财机构的办法,夺回咸、同年间落入地方督抚手中的中央财权。光绪三十三年,“载泽既管度支部,一设各省监理财政官,尽夺藩司之权;一设盐政处于京师,尽夺盐政、盐运使之权,即所谓中央集权是也”[8]。所以,满洲贵族所要剥夺和打击的不只一个袁世凯,而是各省汉员督抚——即便他们安分守己也难逃此一劫。就拿当时与袁世凯地位相埒的张之洞来说吧,虽没有入阁夺权的野心和举动,但最后亦因不堪满洲贵族的排挤而“抑郁而死”,其下场也并不比袁世凯好。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张之洞几乎与袁世凯同时,被清廷以明升暗降的同样方法调离湖北,入京充军机大臣,借以抵制袁世凯,故处处受到袁世凯的暗中排挤。“及袁世凯既罢,无人掣肘,自料可伸己志。已而,亲贵尽出揽权,心甚忧之。军谘府之设,争之累日不能入”,又因与载沣意见相左而展转招致美国公使的压迫。“之洞生平多处顺境,晚岁官愈高而境愈逆,由是郁郁成疾”[9]。这就不能不使其它汉员督抚同病相怜,兔死狐悲。袁世凯欲赢反亏固然愚蠢可笑,而那拉氏、载沣对袁世凯和其他地方督抚的做法,也使他们推行君主立宪的真实意图大白于天下。无怪乎武昌一声枪响,各省纷纷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这样的选择恐怕主要不是出于对共和民主制度的热爱,而是出于个人利害的考虑:再跟着满洲贵族走下去,很可能老本都会赔光。

袁世凯则与之相反,沿着另一条政治思路和历史发展趋势顽强的走下去。前面已经提到,自咸同以来,国家权力重心下移,军政实权落到地方督抚手中。其实力最强的曾国藩湘淮集团,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国家命脉,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态益趋严重。曾国藩充任首领时,虽有功高震主之嫌,亦不过握有东南地区及直隶等省的地方大权。而李鸿章接掌门户后,则又进而控制了中央政府的国防、外交实权,或战或和皆其一身承办,遂成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签约专业户。及至八国联军侵入中国,清政府对外宣战,他们竟与中央政府公开分裂,分庭抗礼,同外国侵略军搞起了“东南互保”。而清政府迫于形势,事后不仅不加追究反而对之大加表彰。对于袁世凯则尤为重用,倾全国之力增练北洋军,使之数年之内由一万多人扩充至六镇七万余人。再加上受其间接控制或依附于他的东北、华北地区的外省部队,其兵力更为可观。所以,迨及清政府大搞预备立宪之时,袁世凯已成羽翼丰满、坚固不拔之势,岂可轻易放弃攫取内阁实权的大好时机?故于初试失败之后再来一次,被逐之后一旦东山再起,复又旧事重提,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其实,清政府预备立宪之时袁世凯所搞的官制改革方案,也不是要革除封建专制,实行议会民主。他所要建立的责任内阁,也不是西方式的责任内阁。因为西方民主制度,无论美、法式的共和国还是英、日式的君主立宪制度,国家的最高决策权都在议会,内阁对议会负责。而袁世凯的改革方案不过是撤消军机处,建立一个对皇帝负责的内阁,皇帝仍然是国家最高决策者,只不过将手中的丞相之权分出,交给内阁总理大臣,只做国家元首,不再兼任政府首脑。其实际情况与明代以前的情形相似,虽然多了一个国会,它也不是西方式的国会,而最多不过是个谘议性机构。

中国自古以来,历代专制政府的权力大约一分为三,即君权、相权、将权,分别由君主、丞相、将军执掌。君主掌决策、用人之权,而具体行政、用兵则由丞相、将军执行。丞相为政府(一般为内阁)首脑,将军为军队的统帅,平时主要靠相,战时主要靠将,分去君主的很大一部分权力,即是其不可或缺的助手,也对其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丞相主持内阁,执掌六部,遇有国家大事,即由君主作出决定,具体由丞相按规章制度办理。故有所谓“掌天下之平”之说,君主亦不得肆行己意。迨至明洪武十三(1380)年,太祖朱元璋杀左丞相胡惟庸之次日,即发布文告,声称:“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10]中书省即内阁,也是当时的政府。作为皇帝的朱元璋撤销中书省,直接掌管六部,也就是撤销了丞相之权,或者说兼并了丞相之权,身兼君、相二职。从此而后,君主不仅是国家元首,同时还是政府首脑,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相权也就不复存在了。清承明制,虽有内阁之名而无内阁之实。尽管顺、康之时大学士尚有阅折、拟稿之权,但既不能掌管六部,亦即不是政府,也就不再是原来的内阁,只不过徒具虚名而已。及至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之后,内阁仅有的这点权力亦被彻底剥夺,内阁学士、大学士完全成为荣誉职务。军机处虽具有一定职权,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但并无专职人员,皆由大学士与部院大臣兼任,带有临时差派的性质,与明代以前的内阁显然不同。而清政府也就是利用清代政治体制的这样一个特点,企图鱼目混珠,以一个作为封建专制工具的内阁,冒充象征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内阁。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朱东安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