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载沣驱逐袁世凯
2009年04月03日 03:45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已有评论0

我这样讲并非出于推理,而是根据事实。不仅我这样看,时人也这样看;不仅制定这一方案的人这样看,反对这一方案的人也这样看。且不说袁世凯从来就没有真正拥护过共和民主制度,根本就不可能制定出一个实施这一政治制度的方案,只要看一看反对这一方案的人是如何讲的,就足可说明这一问题。御史张瑞荫在奏折中称:“大抵天下之权,唯皇上可以操之,非臣下所宜擅也。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不过遇事请旨耳,视前明之内阁票拟何异?若谓大权仍不下移,其谁信之!”[11]很清楚,他所以反对这个方案,并非因为它是个西方式的内阁方案,而仅仅是个恢复明代内阁的方案。所谓“票拟”就是草拟谕旨。明代废除丞相制度之后与清朝初年,都实行过这种制度。不过是徒拥空名的内阁所能保留的一点少得可怜的残余权力。清朝皇帝,连这点按照封建专制体制原本属于内阁的权力都不肯交出,怎么能还权于民,把国家最高决策权交给民选议会?可见,满洲贵族在清朝末年搞的立宪活动确实是假立宪,袁世凯的官制改革方案也不是谋求西方民主制度的方案,不过是假借西方责任内阁之名而已。

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因此斗得你死我活呢?请看反对这一方案的大臣们是如何说的。

御史赵炳麟奏称:“一切大权皆授诸二三大臣之手,不知有天子。虽曰二三大臣之进退操于君主,而党羽既成,根柢深固,天子号令不出一城,虽欲进退之乌从下手?是流弊必至陵君。”[12]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文海则在奏折中说:“今议者欲去军机大臣,而设大总理以为立宪之地,是欲学日本权在大将军也。败坏国家,莫此为甚。”他还要求立即斥退袁世凯,彻底拆毁其酝酿这一阴谋的穴巢,“所有厘定官制馆应请即行裁撤,并请饬下直隶总督袁世凯速回本任,以重职守”。[13]显然,他们并不是反对借责任内阁之名搞假立宪,而是反对这一组阁方案的人事安排。说白了就是反对袁世凯入阁,担任协理大臣,所谓“二三大臣”,所谓“权在大将军”都是指他而言。因为谁都能想到,他既掌京畿六镇的兵权,又任内阁协理大臣之职,加以总理大臣奕劻对之言听计从,这样的责任内阁就不会徒具空名了。而且从最后的结局看,袁世凯的方案完全出于私意。那拉氏只是让他制定一个官制改革方案,并没有让他担任内阁协理大臣,而反对此案的这些话却是得自上意。否则,其后设立皇族内阁,同样是由奕劻出任总理大臣,他们怎么就不再反对了呢?可见,满洲贵族与袁世凯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纯属清朝统治阶级内部满汉贵族间争权夺利的矛盾和斗争,并不涉及是否实行君主立宪和真立宪或假立宪的问题。故长期以来不被研究者所重视,即使在著作中提到,亦不过是个讥刺袁世凯心狠手拙的笑话,并没有把它同辛亥革命的最后结局联系起来,发现其内在的、必然的因果关系。

然这一矛盾和斗争,对他们双方,尤其满洲贵族来说,同样具有关乎生死存亡的意义。袁世凯乘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刚刚去世,清朝政局动荡、人心不稳之机,以稳掌兵权的元老重臣的资历,上奏敦促载沣速开国会、实行宪政以安人心,无疑是对满洲贵族的严重挑衅,表明他野心不死,有败无畏,非把内阁实权拿到手不可。他所以会如此赤膊上阵,孤注一掷,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说,首先,当时政治局势的发展为它提供了这种可能性。从全国的形势看,君主立宪势在必行。否则,西方列强不答应,立宪派不答应,广大民众对清政府感到失望,就会转而支持革命党,清王朝大势已去,也就无法挽回了。这也正是载沣感到为难的地方。上次为了阻止袁世凯入阁,干脆来个原地不动,撤消设立责任内阁的计划,仍旧沿用军机处制度。而现在形势已经不同,那拉氏死后最高决策层空虚,正是清政府最脆弱的时候,设立责任内阁的事不能再无限期地拖延下去了。同时,他遍观朝内亲贵,倘设立责任内阁,则总理大臣一职非奕劻莫属。而以奕劻的性情与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则一旦奉命组阁,必然引他入阁,倚为干城。这样,他就可以控制内阁实权,大有一番作为了。这也是令载沣极感为难的一个原因。另外,也使人联想到,曾国藩作为一个受尽屈辱和压制的清朝汉员大臣,未必不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早日夺回失之于明末的汉家江山,只是苦于客观上看不到这种可能性,不得不苦苦自守,对清廷奉之唯谨,致令不少人至今为他不肯做皇帝扼腕叹息。如今袁世凯急于夺权,一次次地向清廷发起冲击,则是由于客观上为他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并且被他看到了。所以他揪住不放,不达到目的不肯罢休。从主观上来说,袁世凯做得如此莽撞、露骨,迫不及待与不计后果,不能不说是一种不学无术、素质不高的表现。因为袁世凯此举在不少方面思虑不周,既没有正确地估量形势,也没有做好必要的应急准备。首先,袁世凯乘推行“宪政”之机向清廷夺权,究属于合法斗争,不同于吴三桂的叛乱与太平天国的反清起义,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不仅需要向清政府施加足够的压力,还要考虑其所能够承受的最大限度。上次夺权就因为忽视了这一点,弄得个狼狈败溃,不仅没有捞到内阁实权,还被清政府收走了统辖直隶六镇的大权,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袁世凯大概事先没有想到,竟会出现这样一个结局。他如果真的接受这次教训,就应该想到清政府决不会满足他的要求,将内阁实权交到他的手里。因为这样一来必然导致清王朝的名存实亡,就像东汉末年的情景。故自己绝不做汉献帝,也不让袁世凯做阿瞒。所谓“今议者欲去军机大臣,而设大总理以为立宪之地,是欲学日本权在大将军也。败坏国家,莫此为甚”,也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朱东安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