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伯特·史怀哲遗著:《中国思想史》
2009年10月10日 11:49凤凰网历史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中国思想史》 阿尔伯特·史怀哲 著 常晅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简介】

阿尔伯特·史怀哲(AlbertSchweitzer)于1875年1月14日生于德国的凯萨斯堡(Kaisersberg)。他聪明好学,年轻时就已经初步展示出在音乐、宗教和哲学方面的才华,25岁的史怀哲成为哲学和神学的博士,在施特拉斯堡大学取得教师职位,此外他还是一位优秀的风琴演奏家,对巴赫的音乐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

谈及史怀哲(本书的作者),人们首先会想起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以及他放弃欧洲优裕的生活远赴非洲的岚巴瑞建立史怀哲医院,救死扶伤的事迹;接着人们会想起他在音乐上的造诣,他对巴赫的理解以及他出色的风琴演奏技法。同时,史怀哲还是一位神学家和哲学家。史怀哲一生中有关哲学和伦理学的著作颇丰,特别是他提出的对生命的敬畏(EhrfurchtvordemLeben)的概念至今在哲学以及伦理学领域内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内容简介】

阿尔波特·史怀哲分别于1937年和1939年、1949年之际,在非洲的凤巴瑞那样一个远离图书馆的地方写下了中国思想史的两个不同手稿。本书则是首次将两份手稿出版。这部未完成的著作可以看作是史怀哲在她其他作品中稍稍提及的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详尽阐述。史怀哲对于中国思想史的深入阐释也同时为我们打开了通入他的神学与伦理思想的大门。在本书后记中,波鸿汉学家海因内·洛兹肯定了本书在汉学界的地位。它直到今天仍然是一本值得一读的思想史方面的导论著作。

如同对于印度思想那样,史怀哲写了一部关于中国思想的著作,它直到今天才得以出版。史怀哲一直致力于按照对生命的警卫的伦理观点来归纳人类的思想史,中国思想史是其宏大的至今仍然有着巨大现实意义的计划的一部分。

“因此人们可以把史怀哲的文稿归为为数不多的对中国过哲学的独到的见解。它的世界公民性的、伦理的见解在这样一个儒家思想作为‘文明冲突’的阵线,同时必须为日益发展的商业文化提供精神元素的时代里有着高度的现实意义。”

——摘自海因内·洛兹后记

<< 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阿尔伯特·史怀哲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