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毛会师:中国红军和革命突破性进展的里程碑
2008年07月14日 10:10人民网 】 【打印
相关标签: [中共]

朱毛会师后的理论创新,奠定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和红色政权理论的基础

朱毛会师后,在“四月至七月的各次军事胜利和群众割据的发展”中,毛泽东、朱德等及时总结经验,进行了重大的理论创新。其理论创新的主要成果是“十六字诀”、“七项政策”和红色政权理论。

“十六字诀”是红军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原则,是两军会师后毛泽东、朱德、陈毅共同智慧的结晶,毛泽东作了理论上的总概括。

“十六字诀”的形成和提出有一个过程。它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初期游击战争的实践中总结和提出的。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攻打茶陵时,毛泽东就提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赚钱就来,蚀本不干,就是我们的战术。”1928年1月攻打遂川时,毛泽东又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十二字秘诀”。1928年5月五斗江战斗、6月龙源口战斗胜利后,毛泽东在总结战斗经验时,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这有当时万安县委书记张世熙的历史报告和一些老同志的回忆为据。

“十六字诀”的形成,也蕴含了朱德的游击战争经验。朱德1944年在编写红一军团史座谈会讲话时曾说:“过去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在川、滇同北洋军阀等打仗,打了十年,总是以少胜多。在军事上的主要经验,就是采取了游击战争的战法。记得在莫斯科学习军事时,教官测验我,问我回国后怎样打仗,我回答:战法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当时还受了批评。其实,这就是游击战争思想。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起了一点带头作用。”朱毛会师后,朱德在指挥五斗江、草市坳,龙源口等重大战斗中,实际上都运用了含有“十六字诀”要素的游击战术。

“十六字诀”的实际形成是1928年朱毛会师后的五、六月间,但正式进行理论概括、见诸文字是朱毛红军下山以后。1929年4月5日毛泽东在瑞金写作《前委致中央的信》时,总结了井冈山时期以来的游击战争经验,明确提出:

“我们三年来所得的战术,真是和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我们的战术就是游击的战术。大要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踪,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很短的时间,很好的方法,发动很大的群众。’这种战术正如打网,要随时打开,又要随时收拢。打开以争取群众,收拢以应付敌人。三年以来,都是用的这种战术。”

陈毅在1929年9月1日《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也记载了井冈山斗争以来的红军14条游击战术,诸如“红军不攻坚”、“打圈子脱离敌人包围与穷追”、“不明敌情,绝不作战”、“用群众封锁的袭击”、“出敌不意歼灭之”、“不打硬仗,不能有十分把握的仗就不打”、“敌人若进攻我根据地,我军则绕道去劫其后方”、“埋伏得好好的,俟敌一来一网打尽”等等。这些战术都是对“十六字诀”的丰富和发展,陈毅称这套战术为“四军的法宝”。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