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皇帝陵地几经选择:屠家营被认为不吉利
2006年11月22日 15:08北京晚报投票数: 顶一下
相关Tag

古时候的看风水,考虑的还主要是地下水位、地气、土质等自然条件,是否关系到棺木、尸体能否较长时间保存的问题,并未涉及与子孙后代的关系。秦汉以后,随着堪舆、相宅之风的盛行,开始掺进了许多迷信的成分。

这种迷信色彩的加重,使许多相信风水之说的人认为,墓地选址的好坏与吉凶,直接影响到现实人生,如果墓地风水好,会给子孙后代带来运气,否则就要倒霉,并使家道衰败等等。

后来有一位叫郭璞的知识分子,写了一本具有经典性质的著作《葬书》。书中说,作为墓地,能具备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等这些条件,就算是上乘宝贵之地。郭璞所说的这个条件,其实就是指靠山临水、枕山面水、背靠山峰、面临平原。不过这个条件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做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

明永乐皇帝决定迁都北京,奉永乐旨意专为徐皇后选择“吉壤”的廖均卿等人,在北京四周足足跑了两年时间,才好不容易找到了几处供挑选的地方。据说最先找到的是南口外的屠家营,但因皇帝姓朱,朱和猪同音,皇帝认为猪一旦进了屠户的家,除伸长了脖子挨宰,别的没有什么好事,未能同意。另一处选在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羊和猪本可以相安无事地各自生活,但山后却偏偏有个村子叫“狼儿峪”,猪的旁边有狼盯梢自然危险异常,也未被采用。再一处是京西的“燕家台”,永乐皇帝感到“燕家”和“晏驾”是谐音,不吉利,又遭到否定。

后来廖均卿又呈上京西潭柘寺的绘图给皇帝观看,永乐认为景色虽好,但山间深处地方狭窄,没有子孙发展余地,亦未能入选。直到永乐七年,廖均卿等人才又在京北昌平县黄土山下选中陵地,并由朱棣亲自察看后拍板决定下来,这便是后来人们看到的十三陵区。

关于这块被认为是“风水宝地”的具体情形,明代后期的知识分子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中曾有一段描述:“皇陵形胜,自其近而观之,前有凤凰山如朱雀,后有黄花镇如玄武,左莽山即青龙,右虎峪即白虎,且东西山口两大水会流于朝宁河,环抱如玉带30余里,实为天造地设之区。”将之简单化一点,这就是为了生存和安全,人们选择背山面水的地域建造住宅,背后的山遮挡寒风,前面的水提供饮用和浇灌之利,这些其实都是最朴素的生活经验的反映。古人事死如事生,建造住宅的经验自然搬到建造陵墓上来,于是有了建陵要先找“风水宝地”之说。

当然,永乐皇帝最终同意在黄土岭下兴建陵墓,不只因为风水之说,还有个更重大的意义和原因,那就是这里山势如屏,易守难攻,一旦驻军把守,既可护卫陵寝,又便于保卫京师。事实上,对陵区的选择和后来驻军的守卫,也显示了朱棣其人除了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混世魔王之外,也是明代少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浩大的陵墓工程在黄土山下正式动工,所用军工、民夫40余万人。就在这年朱棣生日那天,这位皇帝来到黄土山视察自己的寿宫营建情况,并率领群臣饮酒作歌。待百官上寿时为讨他欢喜,称此山为天寿山。朱棣听罢大喜,即以皇帝的九五之尊,传旨改黄土山这土了吧唧的名字为比较顺耳动听的天寿山。

长陵的营建,先后用了18年时间方完成,朱棣的皇后徐氏于永乐五年去世后,在南京停尸六年,直到永乐十一年,长陵的地宫建成后,才由南京移来入葬,成为开十三陵入葬先河的第一人。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第五次率大军出征漠北,病死于归途中。这位在明代历史的中心舞台上活跃了22年的一代君主,终于走进了十三陵的首陵——长陵的地下玄宫。

作者: 岳南   编辑: hunan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