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历史出品

兰台说史•印度电影为何能够在中国市场票房飘红

2018-01-31 16:32:20 凤凰历史 兰斯

印度影片《神秘巨星》19日在中国内地上映至今,八天共获得3.12亿综合票房,在新上映影片中票房仅次于《勇敢者游戏》和《无问西东》,且自上映后以25%左右的排片占比蝉联单日票房冠军一周。

阿米尔·汗可能是现在的年轻人最了解的印度明星了

随着《神秘巨星》在中国内地的票房增高,影片出品人兼主演阿米尔·汗在中国的人气也越发增高,去年《摔跤吧!爸爸》创纪录地以12亿票房打破非英语影片在中国的票房纪录和批片的票房纪录,阿米尔·汗也在《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幻影车神》陆续引进到中国内地之后,终于被更多的中国观众所熟悉并喜爱。

随之而来的是印度电影为何能够在中国市场大获成功?如果没有《无问西东》,可能国产电影又重现去年被《摔跤吧!爸爸》吊打的情况了。

但是这一切其实在百年前就注定了。

印度电影本身就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

由于中国的教科书对印度缺少介绍,很多人只知道个种姓制度和玄奘西游,但是却不知道印度在历史上和西域地区的交流。例如伊朗裔印度人,他们信仰罗亚斯德教(又名祆教、拜火教),为躲避征服波斯的阿拉伯人的迫害,他们在8至10世纪从波斯迁徙到印度。之后,他们开创了印度歌舞剧的前身--波斯剧场。

当代伊朗残存的拜火教仪式

在被英国人征服之后,波斯剧场有吸收了英国情景剧的影响,开创了“双幕”模式。今天很多人对印度电影“一言不合就跳舞”的印象也是来自英国人,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大英帝国慢慢地遗忘了曾经的兴趣,而原本的殖民地却将其保留下来。

除了舞蹈模式外,英国情景剧的“人设”也影响着今天的印度电影。比如经典的老父亲,老父亲的仆人,美丽的女主角,英勇的男主角,恶棍,还有主角的伙伴这种设定,在21世纪的印度电影中都能看到。如果把《摔跤吧!爸爸》中的堂兄当作“仆人”,再把男主角的老父亲身份强化一下,我们会发现该片和19世纪并没有本质不同。

事实上欧美舞台剧还是有不少保存着一言不合就唱歌跳舞的习惯的,不少知名动画,如《美女与野兽》也保存着这个习惯

除了软件外,不少“硬件”也是来自波斯剧场的。在印度北部,许多电影院都是由波斯剧场转变而来。而印度电影平均160至180分钟的超长播放时长,与十五分钟幕间休息的播放制度,也是源自波斯剧场流行时期。

而作为印度最大的一个黑点--种姓制度也确实给印度电影带来了不少阻碍。因为本土的高种姓人士有着类似中国儒家对戏子的轻蔑,因此对拍电影的热情不高,而低种姓的肤色又不太符合大众对于白皮肤的偏爱。但是多元文化却很好地弥补了这个弱点,波斯人作为原本的霸主自然有着从事影视行业的传统,而穆斯林对电影事业也有着不小的热情,阿米尔汗就是个中典型。

也多亏了一般的高种姓对影视行业不热衷,让阿米尔·汗这种在印度属于非主流的穆斯林能够上位

印度电影与印度社会

卢米埃尔兄弟于1896年在孟买放映的六部无声电影,标志着电影第一次走入印度人的视野。印度的第一部故事片,《哈里什昌德拉国王》于1913年上映,这在印度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片为印度电影的形式和内容提供了具体的模式,这种模式后来慢慢演变为现在人们所熟知的宝莱坞风格。

《哈里什昌德拉国王》算得上是今天宝莱坞的鼻祖

随着这类代表着本民族传统的电影越来越多,一些印度人的民族意识也慢慢凸显出来。这种思潮也体现在了印度电影中,如以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俱卢族没落的故事象征英国统治者的衰亡。神话故事片《赛兰特里》以离言形式表达了反英的政治意图。历史片《雄狮之城》再现了马哈拉施特拉国王西瓦吉领导人民抵御敌人侵略的业绩。

《摩诃婆罗多》是众多印度电影的题材来源,作为印度人的史诗,其点燃了民族之火也不意外

科希努尔公司在影片中展示了甘地提倡自织土布的纺车轮子的画面,并称之为“幸运之轮”、“独立之轮”。新闻影片也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如《火烧洋布》表现甘地在印度民族运动领袖蒂拉克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在孟买艾尔芬斯顿广场火烧大量洋布的惊人场面。这部影片震动了印度全国,英国殖民政府对之束手无策。

甘地织布的画面至今还鼓舞着大量的非暴力运动者

不过广大人民群众除了厌恶英国人之外,更爱看的是那些“接地气”的影片。例如揭露农村高利贷者残酷压榨农民的《印度的夏洛克》,讽刺欧化了的印度青年人的《从英国归来》,批判童婚陋习的《婚姻市场》、《出卖少女》和《小寡妇》,抨击印度贱民制度的《两个贱民》,反映社会治安问题的《社会的强盗》和《眼镜蛇》上下集,以及表现爱国思想的《向母亲致敬》、《烈士》等等。

这些影片对印度人民有很大的启迪和教育作用。

限制与发展

有人曾这样评价印度的独立,只有可能在英国这样的宗主国和印度这样的殖民地才会发生。因为只有英国这样有着浓郁自由主义传统的国度才会让甘地这样的人公开传教,不但没有暗杀行动,还在他因绝食晕倒的时候提供救助,这在大部分的国家是绝无可能的。也只有印度人这样的民族才会一直坚持非暴力的传统和英国殖民者抗争,哪怕是因抢劫粮仓被警察打的头破血流也绝不还手。

每次甘地绝食英国人就慌了,换成俄国人,你绝食死了还节省他一颗子弹

印度电影也相似,他们的情况只有可能在印度人和英国人之间发生。随着《印度电影法》(1918)的颁布以及影片审查委员会(1920)的成立,英国人也开始干涉印度电影中的反英思想。虽然出于每个宗主国都会有的思想去干涉印度电影,但是又因为其自由传统无法干的太过,而印度人很轻松就突破了英国人设下的障碍。

印度总理茵迪拉·甘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胶片严重短缺,印度电影企业受到很大影响。英国殖民政府规定:每个制片人每年必须拍摄一部有关反法西斯战争的影片,严禁拍摄广告片和其它短片。同时,严格影片审查制度,凡是有印度民族歌曲和民族领袖形象,或宣传甘地主义的影片一律禁止上映,对武打镜头和号召斗争的台词一律取缔。

图为苏巴斯·钱德拉·波斯他在1938年至1939年担任国大党主席。该党派成立于19世纪,以合法组织而非地下党的身份在印度宣扬独立运动,因此他们的抵制才是很多电影得以拍摄。英国人政治自由的传统给自己培养了一个对手

当时坚决反对印度参战的印度国民大会党则对这些措施进行了抵制。聪明的制片人也突破了英国的严格控制,以音乐片和娱乐片的形式,巧妙地利用歌曲和双关语来表达印度的民族感情,或通过台词传达爱国主义信息。孟买有声影片公司拍摄的《命运》中的歌曲《外国人滚蛋,印度是我们的》充满强烈的爱国情绪。但是这类影片数量很少。在印度独立前只有三部被认为是印度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影片。即阿巴斯导演的《大地之子》,它表现了1943年孟加拉500万饥民死于大饥荒的凄惨景象。奇坦·阿南德的《贫民区》,主要揭露印度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的生活。还有一部是《柯棣华的不朽事迹》,叙述印度青年医生柯棣华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以身殉职的光辉事迹。

央视也做过关于柯棣华的纪录片

在印度独立之后,这些已经流于形式的管制也被彻底废除,印度电影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直到今天在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或许未来真的能和好莱坞一较高下吧。而印度电影的成功也标志着多元化和“接地气”拍“人民真正想看的”才是电影的真谛。

责编:马钟鸰 PN018

凤凰历史精品栏目

进入栏目首页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号

用历史照亮现实
微信扫一扫

推荐阅读

  • 兰台说史
  • 重读
  • 观世变
  • 现代史
  • 近代史
  • 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