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历史出品

假设历史•如果刘邦没分封诸王 汉朝会是什么样儿

2018-01-07 19:27:34 凤凰历史 骠骑将军李陵

自楚汉相争,刘邦问鼎天下,中华大地迎来了自秦朝以来,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作为秦的继承者,汉延续了秦的郡县制度,但又与秦略有不同,刚建国的汉朝采用了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制度,这种制度的弊端在此后显露无疑:刘邦建国后一直疲于奔命,解决诸侯王的叛乱,景帝时期更是爆发了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利用推恩令,削弱了诸侯,才得以较为成功的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说,诸侯问题的严峻是导致汉初中央朝廷局面窘迫的重要原因,这就让我们不禁想到,如果当初刘邦没有分封诸侯,西汉初的局面会是什么样呢?

为什么刘邦要分封诸侯

分封制并非汉朝独创,早在周朝便已成型,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局面便是来自于周王分封的结果,也因此,秦朝在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改为郡县制。有人可能会奇怪了,既然前有周朝的前车之鉴,汉朝又在许多地方继承秦制,为何却保留了分封制度?

西周分封制度示意图

这一切就要从秦朝的灭亡说起。

公元前206年,攻入咸阳的项羽志得意满,在写信给楚怀王要求毁“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不成后,采用明升暗降的方式将楚怀王奉为义帝,又以“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①的借口将其强制迁出彭城。在除掉了这个政治障碍夺得大权后,项羽认为是时候论功行赏了,于是分封了18个诸侯王,这便中断了秦朝以来废封王改郡县的制度。当汉王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为了集中反抗项羽的力量,刘邦收服了魏王、韩王、河南王、常山王、殷王等多位诸侯,还发布声讨项羽谋害义帝,号召诸侯王联合起来共同征讨的檄文。在彭城战败后,刘邦又极力笼络九江王英布、魏国相国彭越,又立韩信为齐王,以收服人才。这些举措都无形中保留了诸侯王的地位。

公元前202年,项羽战败乌江自刎,刘邦夺得天下,建国号为汉。已为中华大地最高统治者的刘邦此刻面临着一个两难的抉择:面对楚汉争霸留下来的诸侯王,是留还是弃,对于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功臣,是封王还是不封。

如果刘邦选择封王,远有周朝的前车之鉴,近有项羽的惨痛教训,这些当初跟着自己打项羽的人,难保会为了权势而举兵反叛自己,纵使他们保持了忠诚,也有可能为了个人的矛盾或者权势而互相攻伐;如果刘邦不封他们,则这些人立刻就会站在刘邦的对立面,掀起又一次内战的腥风血雨。

战败的项羽乌江自刎

虽然封王有着极大的隐患,但是经历春秋战国的混战到秦朝的压榨,再到群雄逐鹿灭亡暴秦的内战,最后到楚汉相争,中华大地已经经历了太久的战乱,到汉朝建立时已是“百姓骚动,海内摇荡”②。严重的地区甚至“人相食,死者过半”③仅楚汉战争就因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得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④这就导致了汉初时国家贫穷,可控的人口稀少,“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河北地区的曲逆县更是三万余户亡匿达两万五千户之多。⑤如此局面已然再无法承受大规模的战乱带来的破坏了,那么封王以安抚功臣诸侯就成了避免大规模内战立刻爆发,休养平民保住自己权势的最佳选择。

于是,思考再三的刘邦最终还是选择了封王,公元前202年,刘邦论功行赏,大者封王,小者封侯,册封异姓王7个以掌握封国内的军政大权。

西汉前期封王形势图

分封遗祸无穷

虽说刘邦为了平息局势而选择了封王,但这只是刘邦“徼一时之权变”⑥的权宜之计。事实也证明封王带来的和平局面难以为继。刘邦登基当年,燕王臧荼就举起反旗,被刘邦亲自率军镇压,镇压后立同乡好友卢绾为燕王;公元前201年,楚王韩信被人告发谋反,很快韩信便被贬为淮阴侯;公元前200年,韩王信因勾结匈奴而遭到刘邦的打击;公元前198赵王的相国贯高企图谋杀刘邦未遂,导致赵王张敖被废为侯;赵王被废后,代王如意被任命为赵王统领赵、代两国,而陈豨则被派为赵国相国辅佐如意,结果陈豨还未出京城的时候便和已被贬为淮阴侯的韩信计划谋反,公元前196年,陈豨又与韩王信的部将联合起来起兵谋反为刘邦镇压,陈豨和韩王信被阵斩,代王由皇子刘恒担任;同年,参与谋反的淮阴侯韩信和镇压陈豨期间托病不出的梁王彭越被诛杀,吕后甚至将彭越剁成肉酱送给英布,“自疑祸及身”⑦的英布又恰巧碰到贲赫告状,于是在当年七月起兵谋反,终被刘邦击败;最后,公元前194年,因怀疑卢绾意图谋反并勾结匈奴,刘邦下令周勃率军征燕,卢绾无力抵抗只能逃亡匈奴、病死客乡。

建国后的刘邦一直在忙于镇压诸侯王的反叛

至此,加起来共8位的异姓王中只有长沙王和地处偏僻的闽越王幸免,刘邦在诛灭诸多异姓封王后深刻的认识到异姓封王的不靠谱,但他却没有认识到封王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认为问题出在封王之人不可信任,于是他改用刘姓宗亲取而代之,如楚王更为刘交、淮南王改为刘长、梁王交由刘恢担任。自家人当然让刘邦更为放心,刘邦也终于达到了他的真正目的---建立刘家天下,但他孙子汉景帝刘启所遭遇的“七国之乱”,却宣告了刘邦那封王拱卫刘氏江山计划的破产。刘邦死前有九位刘姓封王,所辖郡县占据全国54个中的39个⑧,如此数量的郡县都处在随时可能爆发的内战阴影之中,可以称得上遗祸无穷了。

如果没有分封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才有了汉景帝七国之乱与削弱封王、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要抹杀封王的历史事件。相信读到这里的读者都会觉得,如果当初刘邦不搞封王多好,就不会有汉初这些内战和汉景帝的七国之乱了。

七国之乱的受害人——汉景帝

这个想法对不对呢?我们不妨顺着这个思路推理一下,如果刘邦没有封王,汉朝会是什么样的局面。

正如前文所说,刘邦之所以保留封王,完全是应对汉初局势的权宜之计,刘邦依靠着反抗项羽的诸侯和手下的强将夺得天下,如果他考虑到封王会是不稳定因素而不分封诸侯王,那便是只能封没有实际兵权的侯,这就等于是削弱了原先就是封王的人,他们既然可以为了权势互相攻伐,可以联合起来反抗项羽,就可以起兵反汉。

典型的就是燕王臧荼,本就怀有二心的他显然会第一个翻脸。糟糕的是,除了他,还有淮南王英布、楚王韩信、赵王张敖(其父张耳曾当过封王)3位封王随时可能变脸。韩信在被贬以后,英布在得知彭越、韩信的下场以后都选择了反叛。可见如若不封诸侯王,后果会多么的严重。

更为糟糕的是,其他不曾做过封王的人,也难免在得知自己辛苦拼搏也得不到封王的奖赏后动歪心思,如身为魏国相国的彭越、被项羽只分给南皮附近三县的陈余、未获封王的田荣都是最佳的例证。刘邦不进行分封,上述这些被触及到切身利益的人就会搅得天下大乱,不巧的是,例如韩信、英布这些名将因为曾经就是封王,都掌握着自己的根据地和军队,因此他们不但有动机,也有能力这么做。届时群雄并起的局面将再度形成,中原大地难免一片混战,汉朝能否避免像秦朝和西楚政权那样迅速灭亡还是个未知数。

战国的混战或许会再次出现

除开内乱四起的局面,汉朝还将面对外部的威胁,参与内乱的封王有的强大,有的弱小,对于后者来说,要在诸侯争霸的乱世里获得一席之地,就要借助强大的力量,韩国封王韩信(为区分淮阴侯韩信而叫韩王信)就是这样的例子。

公元前201年,韩王信无力抵抗崛起的匈奴入寇,又为刘邦责难猜忌,便索性联合匈奴对抗汉朝。刘邦尚且在当时无后顾之忧,可以集中优势军力反击的情况下,打出了白登之围与和亲的无奈之举。如果匈奴联合韩王信入侵的是汉朝建立之初,还是一片混战的中原,结果可想而知:汉朝不是丢失大片国土,就是好不容易可以恢复的国力再次遭受重创,迎来更为屈辱的合约。汉武帝时那样四处开疆辟土的盛况,也将推迟很久甚至不会再出现。

崛起的匈奴是汉朝最大的外患

当然,这只是最坏的结局,我们不能排除刘邦能迅速的用处死、软禁或者剥夺实权的方式彻底解决掉这些功可封王又怀有野心的人的可能性。若如此,则上文所述的局面将不会出现。

但铲除了异姓王以后刘邦很可能以仍同姓王取而代之,这样一来虽然汉初的内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减少,但封王带来的隐患就无法根除,汉朝将仍然面临着旧有的局面。

如果刘邦连同姓王也不分封,情况便略有不同了,刘邦初得天下内部饱经战乱、统治根基不稳,外部匈奴虎视眈眈,如此非常时期,刘邦需要许多人才为其解决这些困难,任用人才就要给其权力。即便是现代,基层指挥人员也拥有相当的权力以应对突发各类情况,方便进行管理,何况古代有限的交通条件下,中央更无法事事过问。这样一来,他势必在地方任用紧握军政大全的官吏(如相国)以代替诸侯王的职能,刘邦任命陈豨为赵、代两国的相国就有力的印证了这种可能性,虽然相国没有封王的独立性和权力大,却也保留了引发内战的基础--军权,陈豨的叛乱正是源于此,那么事情便又回到了起点。

可见刘邦即便不封刘姓王,封王割据乃至反叛的局面仍然不能根除……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封王的弊端显而易见,刘邦也完全可以废除封王制度,但当时的时局决定了西汉分裂内乱的局面不是依靠封王制度的取消就能解决的,不管刘邦是否封王,西汉初年的局面极大概率还和历史上一样充满了分裂与内战的风险。

注释:

① 《资治通鉴·卷九》

② 《史记·卷九十七》

③ 《汉书·卷二十四》

④ 《史记·卷九十九》

⑤ 《史记·卷五十六》

⑥⑦ 《汉书·韩彭英卢吴传》

⑧ 《中国军事通史第05卷(西汉军事史)》

责编:马钟鸰 PN018

讲述不为人知的历史
凤凰历史出品

进入栏目首页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号

用历史照亮现实
微信扫一扫

推荐阅读

  • 重读
  • 观世变
  • 兰台说史
  • 现代史
  • 近代史
  • 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