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历史出品

假设历史•如没有剃发令清军会大量屠杀江南士绅吗?

2017-12-24 16:33:31 凤凰历史 伊斯坎德尔

剃发令及其引起的清军在江南的几次屠杀事件一直被很多人声讨。但如果没有剃发令,清军对江南地区的大屠杀,尤其是针对士绅阶层的屠杀。就不会发生吗?历史从来不是简单粗暴的二元分法,所有的一切都是有因果的。无论有没有剃发令,江南都免不了遭受荼毒。历史上清朝如此选择,其实有背后深切的利益考虑,并非简单的以杀立威而已。而这一切,与清朝政权的组织结构,以及辽东与江南两大核心地区汉人的特质有关。

事实上入关之前清军就不止代表着满人了

辽东地区的汉人早已被清朝整合

辽东地区经过明初大力开垦已经不再是蛮荒地带,而是可以大规模耕种,实现自给自足的农业地区。在此过程中,明代有大量的汉人迁徙到了辽东,与关外的女真人等少数民族混居。

但是今天每个中国人都交口称赞的东北大米,在日据时代之前是不存在的。在只能种植一季的前提下,低产量就注定了辽东地区的汉人不可能只依靠农业过活。于是辽东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景象,那就是女真人不断地学习汉人种地,汉人则学起了骑射狩猎以补贴家用。①经略辽东的熊廷弼更是指出辽东汉人“浸染胡俗,气息相类”,如果丈夫被胡人所杀妻子不会为他伤心,如果朝廷派给她丈夫差事反而怨气冲天。②面对这种胡汉混合的状况,出身关内的明朝官员首先就对辽东汉人心怀疑虑。比如熊廷弼宁可从关内的华北地区乃至南方的湖南、四川等地招募新的士兵,也不愿意大量使用辽人。

如果不是辽人还有擅长骑射这个特长,估计熊廷弼会把军中的辽东人都给裁撤了

虽然熊廷弼的话有点“地图炮”属性,但是当时关外汉人与关内不和已经不是秘密。辽东本地的军人和关内开来的援军配合极差,“友军有难不动如山”在辽东战场上成为常见现象。

而在后金上层的安排下,归降后金的汉人官兵被积极纳入后金政权,如大凌河战役后,投降的汉军上至官员下到士兵大量与满洲女子结婚。这种情况在辽东非常普遍,从亲属关系来讲,相当部分的辽东汉人相较于关内人更亲近后金。再加上皇太极对包括汉军在内的所有兵士都豪不吝啬,远比克扣成风的明军公正。这也造成了明末历史上一个奇特的现象:八旗的汉军战斗力非常强悍,哪怕是同一将领,在投降清军后与他在明军时的表现往往判若二人。

祖大寿连续两次坑了友军,也算辽东明军“典范”

当然也不是没有忠心明朝的辽东人,为了逃避兵灾他们大量逃往关内,但是关内正遭受小冰期的天灾,连续的低温和干旱造成的饥荒引发了明末农民大起义,当然也没有多余的粮食可供养这么多关外涌入的人口。这就导致他们没有饿死的又跑了回去,毕竟当奴隶还有一口饭吃。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金和后来的清政权在辽东人的心中要比明朝更加靠谱,也更加得人心。同时,由于女真人不擅长管理,辽东地区的汉人大量被征召和明朝投降的官吏一起为后金政权管理辽东。例如后来赫赫有名的范文程就是其中典型——出生于辽东,年轻时就归顺了满洲。这批人就是日后清朝得以治理汉地的关键代理阶层。同时,因为他们一生大部分或者全部的时间都在为清朝政权服务,对于明朝认同非常淡薄甚至根本没有。

范文程为首的辽东文人们自认问心无愧,因为在明朝他就是个普通的读书人,他的一切都是满人给的。而作为辽东人他们认同出身辽东的满人而不是隔着长城的关内人

明朝的江南问题

在明朝江南无疑是纳税大户,但是明代政府对于财政管理却非常不擅长。强大的中央集权迫使全国的财富往北方流动,这无疑让负担着全国纳税额大半的江南人非常不满。

雪上加霜的是,明朝已经开始大规模征收银两作为税收,所有的实物必须“折色”才能作为赋税,这就产生了“火耗”。其原本的意思是作为贵重金属如金银在熔炼过程中不可不免的损耗,后来开始泛指运输过程中的一切损耗,包括征收人员的开销、米粮和款项的包装运输费用、银两熔铸损耗等。在明代,火耗是由地方政府规定的,而明朝给官员的工资非常低,以至于低级官吏靠着薪水连一家老小都养活不了。在收入低的同时,官员休息的时间非常得少,一个月才给三天。这种严苛的待遇变相逼迫官员们联合起来贪污。地方政府规定有“火耗”这一额外收入,算不算朝廷给这些地方官员的一个补偿呢?于是,借此名目进行的搜刮就成为明代地方,尤其是江南地区的另一大负担。

地方政府的贪腐问题一直是明末有识之士的心头病,但是考虑到官员们确实有难处,问题得不到根治,杀几个贪官污吏根本不足以改变时局。

富饶繁华的江南地区,朝廷不断地搜刮这里的财富反而让江南地区的腐败现象猖獗

时间一久,江南地区的官员形成“官官相护”的模式。治理腐败动了一个官员就等于动了他关系网的全部。

贪官系统大量从正常的赋税中节流,国家正常的赋税反而收不上来。偏偏明朝文官基本都从科举出身,使得自古擅长科举的江南士绅子弟在官员中占据了极大比例,一旦朝廷胡乱开刀,引发江南籍贯的官员集体罢工,整个国家马上进入“休克状态”。于是明代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奇葩场景,朝廷为了应付清军,不断地加税,导致税收和“火耗”不断地增加;因此,江南地区的贪官们的腰包以惊人的速度鼓了起来,而民间却怨声载道。收不上税的朝廷不断地责令地方官员征收,但是明初定下的对官员的高压政策,却迫使没有后台的清官们叫苦不迭,甚至把妻小都饿死也完不成朝廷的任务。最终只能和有“后台”的贪官联合自保,同流合污。于是清官变成了贪官,百姓糊口的钱财被强征,朝廷却还是收不上银子,这成为明末政局的死结。

像海瑞这样愿意饿死女儿的终究是少数,那么同流合污就是时间问题。明末这个恶性循环最终把王朝带向末路

清朝对江南残酷镇压的根本原因

随着清军入关攻下包括江南在内的大片汉地之后,明朝的死结也在困扰着清朝。随着清朝不再是“关外蛮夷”,而是成为将要治理天下的王朝。向长治久安,就不能再用过去劫掠的手段,于是,赋税就成了清朝继续生存的头等问题。此时北方被入关的清军、明朝的乱军、各路叛军荼毒已久,很难再产出大量赋税,江南地区的财富成为清朝政府攫取的首要目标。

朱元璋定下的制度对官员十分苛刻。到了明末成了“勒死”国家的死结

南方的士绅拼命反抗“剃发令”最终酿成江阴等地的惨案,只是因为意识形态而掀起来的波澜。清朝真正要做的是给“辽东的自己人”腾位置。既然江南的财富这么重要,江南籍贯的士绅又多在明朝拥有盘根错节的利益,也正是他们,使得明朝收不上来税收,那么对于清朝来说,解决问题就简单了——把你们都杀掉,问题就都解决了。

剃发令全国都有,在关外就已经实施,唯独在江南这么有名,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大屠杀

清朝大肆杀戮这批腐败又极力维护明朝旧制度的江南士绅官员,抄没他们的家产用以填补军费。在江南籍贯的官员被清洗得差不多之后,系统内的辽东人走马上任去填补他们的空缺。

对于早已进入清朝体系的辽东武人如佟氏家族来说,杀“南蛮子”对他们根本没有心理负担,相反用其鲜血染红顶戴简直求之不得。对于范文程等辽东文人来说,几百年来江南人一直在官场压着他们,这次可算是扬眉吐气了!就算是对于李成栋这样出身农民军后来被明廷招安,再投降清军的将领来说,江南士绅一直高高在上骑在自己头顶,对他们下杀手同样毫无心理负担。

旗人这个概念其实在一开始就是加入了汉人的,其中辽东汉人是主力

因此对于清朝来说,抵抗剃发令与否根本是次要的。一群掌握着财富,又忠于前朝,偏偏没有足够的武力去保护财富与官位的人不杀简直没有可能。而辽东汉人经过几代人的融合已经算是“自己人”,至少比南方人要亲近得多,不少人和满洲人还是亲戚,关位正好留给他们和他们的儿子。还是以范文程为例,其次子范承谟,官至福建总督,三子范承勋,累迁广西巡抚、云贵总督、江南江西总督。

结语

综上所述,明末的一切动乱可以说都在明朝建立之后就酝酿已久。辽东和江南,前者对明朝离心离德,让担任总指挥的熊廷弼宁可花几倍的价格从南方运兵也不要当地人。后者则被开国的祖制剥削,最后原本的纳税模范户变成了拖税大户,最后在自己的土地上被屠戮,被他们看不起的塞外之人统治。一个王朝一个国家,凝聚力如此之差那么灭亡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①【明】,毕恭,《辽东志》卷一

②【明】,熊廷弼,《全边纪略》

责编:高飏 PN035

讲述不为人知的历史
凤凰历史出品

进入栏目首页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号

用历史照亮现实
微信扫一扫

推荐阅读

  • 重读
  • 观世变
  • 兰台说史
  • 现代史
  • 近代史
  • 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