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历史出品

假设历史•宋军打赢高粱河会战 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吗

2017-11-26 20:31:25 凤凰历史 伊斯坎德尔

公元976年5月,宋太宗赵光义攻灭北汉,正式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百年战乱。但是他距离中国人心中的“大一统”依旧有着遥远的距离--燕云十六州还在契丹人的手里。此时还年轻的赵光义毅然决定通过突袭的方式拿下燕云,完成哥哥和柴荣的梦想。

五代残留的突袭思想

赵光义此举看似兵行险着,但是却是当时的惯用战法。以赫赫有名的李存瑁为例,其经典的灭梁战役就是通过对敌方的斩首完成的。①有意思的是,后来儿皇帝石敬瑭也如法炮制,把后唐给灭了。而赵匡胤、赵光义两兄弟也是这种战法的好手。赵匡胤崭露头角的高平会战中,就跟着周世宗“兼行速进”,击败了南唐。②而北汉更是数次被宋军突袭,976年是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突袭战就是赵光义本人的手笔。③

虽然后世评价不高,但是李亚子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猛将

因此赵光义对此战信心很高,枉顾主要将领都这么反对的事实,也无视了连续作战三个月没有休整的士兵,点齐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奔燕云。

由于辽国没有想到宋军会突然出现在己方境内,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宋军很轻松就攻到了幽州城下。但是史实很多人所知道的那样,最后在幽州城的西北角,宋军在辽军五院部和奚部的攻击下差点被“斩首”。太宗皇帝本人臀部(一说为大腿)中了两箭,坐了驴车跑了。那么如果这场战役是以宋军的胜利告终,是否可以向太宗设想的那样,夺回燕云十六州呢?

赵光义的失败是战术的失败,还是从一开始就是个战略错误?

时代的局限性

答案恐怕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宋军一开始就没有可能获胜。首先五代的战略是针对五代的情况而设定的。彼时一个国家的大小不过一个或者几个省而已,那些统兵的皇帝们与其说是皇帝,不如说是省长。由于唐末战乱的关系,中原的户籍人口大幅度降低,哪怕是已经平定了大半个北方的周世宗也就二百五十多万户的人口而已。④要知道哪怕是末年的唐王朝也有四百多万户人口。⑤更别提这个规模和唐朝全盛时期的九百多万户比起来那更是小巫见大巫。⑥换句话说五代的军阀们战斗起来其实非常束手束脚,一次失败丢掉的领土可能就是他的全部,一次全军覆没失去的部队可能就是他统辖的人口所能负担的极限。这迫使他们选择尽可能快的作战方式,已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

小的只有一个省那么大,大的也就几个省而已

但是辽国不同,其全盛时期有着一百五十万户人口⑦,虽然没有南方人口那么稠密,但是依然要远远多于绝大部分的五代军阀。同时其理论领土比统一了大半个中原地区的北宋都要大,这给了辽国足够的战略空间。而充足的人口足以承担几次会战的失利,而辽阔的战略空间又让突袭战难度呈几何级上升。

事实上,宋军之所以后来没有攻下幽州城,最后还被城内的守军给反杀了,很大程度是因为连续四个月的强行军加高强度作战导致军队疲惫的关系。而其背后显示的问题,正是宋军背后的宋王朝在领土和人口为基础的古代版本的“综合国力”,较之辽国的劣势。

英文版的宋辽等东亚国家地图

辽国最精锐的部队并没有投入高粱河会战

当然两国交战最直接的对比还是军事力量,相比人口和领土的推测而言这个更为直观。宋军的大崩溃根本原因还是宋太宗在高粱河被耶律休哥击败所致,导致宋军士气瓦解,最后被幽州守将耶律学古击败。⑧

契丹人的军队制度和中原人大相径庭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耶律休哥和友军耶律抹只带领的是辽国的二线部队--五院军和奚族军。⑨辽国出身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所以军制和汉人不同。耶律阿保机在初创辽国的时候,曾经险象环生。由于阿保机的改革触犯了太多传统禁忌的关系,许多契丹贵族站起来反对他,全盛时期竟然达到三百多人。因此组建一支只属于耶律阿保机自己的军队就成了辽太祖的当务之急。腹心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他们是辽国皇帝的贴身禁卫,是整个辽军的核心力量。⑩

皇帝的禁军才是最强的力量,这点来讲胡汉倒是差不多

随着辽国的疆域逐渐扩大,皇帝的威权也日益增加,腹心部之后正式改名为“皮室”分为左右两军。辽国皇帝还“益选天下精锐,置诸爪牙”,成功地将皮室军从草创的几千人扩大到了三万人。⑾在开战之前,宋人曾经对这支军队非常忌惮。宋人描述他们全部身着上等铁甲,人人擅长骑射也能肉搏,堪称最为难缠的部队。

如果说皮室军是辽国帝的爪牙,那么属珊军就是辽国后的珠宝。在耶律阿保机四处征战的时候,述律“从太祖征讨,所俘人户有技艺者置之帐下,名属珊,盖比珊瑚之宝”。⑿在辽太祖攻打党项的时候,室韦趁机来袭,属珊军就在述律的带领下击破了敌人。此战让属珊军一举成名,威震四夷。⒀

辽国妇女的随葬品

但是由于宋军是在灭亡北汉之后立刻就出兵攻打燕云十六州,所以辽国根本就没有总动员,甚至开战快一月了援军才姗姗来迟。因此耶律休哥和耶律抹只就只能带着部族军前来救援了。耶律休哥带的五院军是契丹皇族分化出来的部族军队,是耶律家的旁系。不同于直系的皮室军由皇室直接供养全部配置上好的铁甲和武器,他们并没有脱离生产,平时依旧保持着传统契丹人畜牧狩猎的传统。而后者虽然不是契丹人,但也用着和契丹人完全相同的军制,战斗力也相差无几。游牧的习俗让他们有着充裕的马匹可供使用,号称可以平均每个人三匹马。不过缺点也极为明显,习惯于游牧的他们没有定居点,甚至会出现动员他们的使者找不到人的情况。同时武器自备的他们并没有固定的轻重骑兵配置,完全看各自养的战马是否能够负担起铁甲的重量。这导致很多时候只是皮甲,哪怕配置了铁甲也不重。⒁

建于辽代的北京昊天塔

援军中最为精锐的可能就是耶律休哥和耶律抹只的私甲部队了。他们是各族首领从部族中挑选的少量精锐,类似于古典时期的私人部曲和明代的家丁。⒂

总的来说高粱河会战就是辽国的二线部队加少量精锐对决宋军主力的战斗。虽然宋军的失败有疲惫和指挥失误以及客场作战等因素,但是无论什么理由败就是败了。而宋军之前忌惮异常的皮室军,根本连面都没有露。

在蒙古地区的契丹人

从这方面推演就算是宋军赢得了战役的胜利,把耶律休哥和耶律抹只以及耶律沙等人击败,拿下了幽州城,宋军也是肯定到了强弩之末。考虑到宋军败退没多久,辽国就为了报复,连续两次南下,证明辽景宗绝非是一个挨了打不还手的人。如果幽州真的被宋军攻克,那么皮室、属珊出动双方,在燕云大打一场的可能性几乎就是百分百的。再考虑到此时宋军向皇帝索要赏银不得,士气正低落再加上连续四个多月的战斗和行军,在辽国主场下和数量相等的辽军精锐决战,笔者持悲观态度。

在多诺戈维(Dornogovi)发现的清宁四年的契丹石碑,如此巨大的疆域从侧面反应出辽国的国力

结语

现在我们能够得出结论了,答案是宋军几乎做不到。

在历史上宋、辽双方的战斗基本上是谁切进对方的内线,谁就是败者。而之所以在战事初期,宋军能够节节胜利,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宋军攻击的突然性。等到辽国反应过来,派出的第一波援军就让宋军失败了,如果精锐尽出,那么宋军的失败就是不可能避免了。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宋朝想用武力去解决燕云的问题,如果宋太祖的赎买能够成功的话,那么也不失为收复燕云的方法。⒃

赵匡胤曾经建立封桩库,期望能够通过赎的方式拿回燕云

可惜宋太宗急于求成的战略算是毁了乃兄的布置。这也算历史给那些信奉“能动手就别吵”的人的一个警告吧。

①《旧五代史》卷五十七

②《资治通鉴》卷二九二

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七

④《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六

⑤同上

⑥《通典》卷七《食货》

⑦《中国人口史》

⑧《辽史》卷八十三《耶律休哥传》

⑨同上

⑩《辽史.百官志》

(11)《契丹国志》卷二十三

(12)《辽史.兵卫志》

(13)《辽史》卷七十一

(14)《辽史.兵卫志》

(15)《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十九

责编:马钟鸰 PN018

讲述不为人知的历史
凤凰历史出品

进入栏目首页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号

用历史照亮现实
微信扫一扫

推荐阅读

  • 重读
  • 观世变
  • 兰台说史
  • 现代史
  • 近代史
  • 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