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4 10:29:34 凤凰历史 斯科洛图斯基
苏德战争友人变死敌
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部分。这场战争给双方都带来了无比巨大的灾难,苏联人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2700万以青壮年为主的人口,而德军(含仆从)则在东线损失了1000万人。结果让很多观众有了,德国和苏联一直仇深似海的错觉。但是,事实上稍微了解点历史的都知道,在战争爆发前,双方一直是“好基友”的关系。德国帮助苏联和日本在远东调停,苏联则无视英国的警告在海狮计划的时候向德国出口石油和粮食等战略物资。双方更是在波兰会了师,可以说在事实上就是同盟了。
苏德会师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的双方翻脸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看德国靠什么起家的。
德三起家的重要途径就是打劫
德意志第三帝国之所以能够靠着迅速起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德国摆脱了经济危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全世界范围爆发大萧条,西方各国失业率高企,其中德国失业又最为严重,希特勒上台前夜的1932年,德国有560万失业人口,失业率高达20%。纳粹党于1933年5月成立了“国家社会主义人民福利机构”,简称NSV。这一巨型机构统筹了全国的福利发放,然而,这个机构是纳粹党的私营机构,其组织方式也是完全按照纳粹党模式组织的。通过NSV,纳粹党吸收了大部分慈善机构,从而将慈善事业也变成了纳粹一党专营的事业
NSV经营的慈善业务范围极广,从老兵、青年与残疾人的福利事业,到给工人子女提供幼儿园,几乎无所不包。个中最为重要的则是“冬季援助事业”,简称WHW。顾名思义,就是在冬天(具体来说是第一年的10月至次年3月)为德国的穷人提供各种援助,其中包括衣服、食物以及用于取暖的煤炭。在“不让一个人受冻挨饿”的口号下,福利供应迅速扩大到全国,纳粹本身也很重视这一援助,纳粹党上台的第一个冬天(1933~34年),即为此支付了约350万帝国马克。
今天的德国也是高福利的代名词,不过稍微了解一点常识的都知道,高福利就意味着高赋税。而和今天的德国完全不同,第三帝国的赋税其实不高,哪怕是战争到了后期,德国都在考虑要不要把孩子们的课本费免了。
那么希特勒做到这一点呢?很简单两个字--打劫。纳粹上台之后,先是通过了特别法剥夺了犹太人参与各类公职的权利,反应较快的犹太人立刻选择了跑路,1937年就有近四万犹太人离开德国。在离开海关的时候,每个犹太人都要被捞一把移民税,而他们的留在德国的地产自不用说,落入了政府的腰包。进一步的“雅利安化”(意味把犹太人的财产变成德国人的)则从1938年开始,没来得及跑路的犹太人,在政府要求下申报了自己的财产数额,据信这些犹太人的财产合计高达70多亿马克。
国会演讲的希特勒
1938年9月,德国发生了碎玻璃之夜(或称水晶之夜)事件。由于一个法籍犹太人在巴黎对德国驻法大使行刺,纳粹党徒借机发起排犹活动,大肆抢夺犹太人的商店。11月12日,作为碎玻璃之夜的延续,戈林向仍在德国国内的犹太人勒索10亿马克“罚款”,作为这次行刺事件的“赎罪金”。当时德国财政濒临崩溃,整个经济体系眼看就要垮塌,这笔勒索给纳粹打了一笔强心针,使他暂时度过了难关。
到了最后,随着德国本土的犹太人逐渐被抢劫殆尽,德国就不得不开始新的掠夺之路了。在拿下波兰之后,居住在波兰的二百万犹太人算是到了血霉了。德国立刻着手封锁了所有犹太人名下的账户,银行保险箱以及仓库等,逼迫他们将所有资产全部存放到指定银行,每个月只能提取两百生活费。在局势初步稳定之后,所有的资产自然就进了总督的账户。
除了针对犹太人的掠夺外,战败的国家日子也不好过。在1941年德军成功占领希腊全境之后,就向希腊中央银行贷款了约4。76亿马克,然后就是刘备借荆州了。而荷兰一年被征收的各种费用甚至超过荷兰一整年的财政收入。
海狮计划的失败让德国对无法染指太多海外资源
虽然德国在欧洲大陆上横行无忌一样有着很多顾虑。众所周知,欧洲的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其面积的狭小注定无法长久地满足德国人的欲望。英国人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和丰富的资源无疑让德国垂涎三尺。但是英国人自拿破仑战争之后,在大洋之上就没有了对手。为此德国的措施是希望通过海狮计划消灭英国空军,再通过空军辅助压住皇家舰队从而登录英国本土。英国陆军虽然精锐但是人数稀少,悲观的估计只需要能让德军十几个师登上英格兰就足够了。
海狮计划
不过,万幸的是海狮计划失败了,随着大英帝国发出了最后的怒吼,德国人虽然有着精锐的陆军,却因为缺乏补给而无法消灭殖民地的英军。例如在北非战场上,虽然惊才绝艳的隆美尔让身为敌人的丘吉尔都无比赞叹,但是由于补给的短缺最后还是惜败于蒙哥马利之手。
而这个时候,德国就面临选择了,是继续和英国人死战还是转向一个比较容易啃的骨头呢?
苏芬战争让希特勒轻视苏联
苏联人对德国人起家的手段和做法并非完全没有防备。苏联估计,希特勒如果进攻苏联北部地区,或者通过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领土侵犯列宁格勒,或者跨过芬兰湾抑或经过芬兰领土,穿过卡累利阿地峡进攻列宁格勒。为了防止敌人利用芬兰作为进攻苏联的跳板,从1938年春起,苏联多次向芬兰建议就改善双边关系,缔结互助条约问题进行谈判。不过,双方由于分歧太大,无法达成协议。芬兰代表于1939年11月13日离开莫斯科回国。历时一个多月的谈判无果而终。谈判期间,苏芬边界就已冲突不断,谈判中断后局势更加紧张。11月26日苏联照会芬兰,指责芬军向苏联领土发射7发炮弹,造成13人伤亡,要求卡累利阿地峡芬兰驻军后撤20-25公里。芬兰则称炮击来自苏联方面,要求双方同时撤军,并对事件共同进行调查。苏联认为这样会使列宁格勒失去任何掩护。28日苏联声明:鉴于芬兰政府对苏联采取了“极端敌视和挑衅”的态度,“已经走上了直接对苏联发动战争的道路”,宣布废除1932年签订的苏芬互不侵犯条约。29日又宣布与芬兰断交,并称“芬兰政府要为此承担全部责任。”30日凌晨,苏军奉命“坚决回击芬兰军阀的侵略”,苏芬战争爆发。
苏芬战争图
结果总兵力接近百万的苏军却在总人口不到三百万的芬兰打的非常难看,虽然最后凭借巨大的体量优势让芬兰让了步,但是在某个同级别的对手眼中苏联已经是“可以一脚踢塌的房子”了。随着巴巴罗萨计划的实行,事实也证明希特勒的判断并没错,在开战初期德军势如破竹,光是俘虏的苏军就以百万计。
德国准备同样不足
很多人一直觉得苏德战争如果不是苏联准备不足,德军在初期不可能如此顺利。这话虽然不假,但是如果稍微了解点气候的话就会知道,其实德军并非没有苏军耐冷,尤其是那些来自北欧的士兵。其实苏联的通过气候打败德国更多的是依靠本土作战的优势。例如德军在大规模攻入苏联之后才发现苏联人的轨道是宽轨无法使用,补给自然就困难了许多。而苏联方面有着美国的资助,仅仅是1942年,苏联就获得了274万吨的供应品,其中包括2,500架飞机,3,000辆坦克和79,000辆摩托化车辆,其中,上半年的所获就几乎达到了150万吨。尤其重要的是,食品占到了整个供应量的14%,足够超过100万的士兵一年的食用。这些物资被大量地用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之中,补充了苏联生产的严重不足(注: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城中早已严格配给粮食)。因此,虽然本国的产粮地和工业区被德军大规模地占领或者破坏,但是在后勤上却远比德军轻松。如果不是有着共同敌人的英美大力援助,苏德战争的结局就会走向未知数。
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并非是愚蠢的行动,而是抱着“柿子捡软的捏”的思维。这个计划也并非筹备充足,而是连必要的冬天作战的准备都没有做好。但是如果不攻击苏联,无法打败皇家舰队的德国人,只能靠潜水艇的“狼群”去捡漏的。没有充足后勤的德军,无疑也会在各大战场上被死死压住,就算每个德国元帅都有隆美尔的才能,也终究会步现实中隆美尔的后尘,倒在后勤上。因此,如果德国不进攻苏联,那么结果只能是得不到额外资源的德国比现实中更早失败,二战的结局不会改变,德国人终究要为打劫付出代价。
责编:昝桂芳 PN127
讲述不为人知的历史
凤凰历史出品
用历史照亮现实
微信扫一扫
2017-03-17 15:57:350
2017-03-10 11:37:200
2017-03-03 15:34:260
2017-02-24 17:09:100
2017-02-17 12:02:200
2018-07-16 11:140
2018-05-22 16:250
2018-05-03 20:500
2018-05-03 20:400
2018-05-03 20:280
2018-12-26 18:230
2018-12-20 18:200
2018-12-17 17:110
2018-12-11 16:130
2018-12-07 13:280
2018-12-30 20:030
2018-12-30 16:320
2018-12-30 16:310
2018-12-30 15:320
2018-12-30 14:520
2018-12-04 10:410
2018-12-01 11:450
2018-12-03 13:390
2018-11-30 01:020
2018-11-27 20:030
2018-11-30 17:160
2018-12-01 16:230
2018-11-27 07:160
2018-11-26 13:530
2018-10-18 0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