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历史出品

假设历史•亚历山大继续东征能打赢秦国吗?

2016-08-26 11:27 凤凰历史 西楚项昂之

 

引言:一个疑问很长时间以来都萦绕在广大历史爱好者心头:假如亚历山大东征的马其顿大军在终结了大流士的统治后(前330年),不再向东南攻入印度,而是向东北穿越中国西域出现在秦国西部,那么大秦的军队能够与之抗衡吗?

亚历山大大帝肖像

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在西方是位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被拿破仑点评为西方四大名将之一。天纵之才的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大军在东征中消灭了不可一世的波斯帝国,一直打到印度,成为人类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远征。而同一时期,在地球的另一端,完成了商鞅变法的秦国已经展现出一统天下的气势,就要横扫山东六国。

双方交手,孰弱孰强?

让我们来看看假如能交上手,双方的军队都是什么样的状态。

亚历山大之父菲力,年轻的时候在底比斯做人质,他有幸结识了底比斯名将埃帕米农达并拜其为师。埃帕米农达是希腊世界首屈一指的名将,底比斯因他一跃而起,超越雅典、斯巴达,成为希腊首屈一指的强邦。

亚历山大受过非常好的教育,他13岁时,菲力请来了大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当他的老师。亚历山大聪明而且好学,可以说,在他成年之后,他既从父亲那里继承了来自埃帕米农达的用兵韬略,又从亚里士多德那里接受了希腊智慧之大成。

影视作品中的亚历山大

马其顿军队是典型的多兵种联合作战,兵种繁多。不过马其顿野战部队的核心,是弓箭手、阿格瑞安部队、近卫队、超长枪方阵、伙友骑兵。几乎每次战役,亚历山大必带这五支部队出战。

历任弓箭手的指挥官、队长都是克里特人,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支弓箭手部队很可能是来自希腊人中以善射闻名的克里特人,他们的规模应维持在千人左右。

阿格瑞安部队骁勇善战,是战争中的多面手,轻装的精锐部队,他们的人数可能在3000左右。

近卫队是精选的士兵,作战经验丰富、骁勇。他们既可以如普通方阵使用超长枪作战,又可以在形势所需的时候使用普通的长枪和反弧刀。根据史料推测,他们的人数也可能在3000左右。

超长枪方阵是马其顿部队的绝对主力,他们使用的长枪长达6米左右,列阵之时,双手使用超长枪,盾牌则通过皮带挂在脖子上,每个士兵正面都能伸出五把长枪,形成一面攻防都十分强大的铜墙铁壁。

马其顿长枪方阵

伙友骑兵规模当在2000人左右,希腊人精通力学,虽然没有马镫,但是他们仍能手持长枪以冲锋方式作战。

一般而言,超长枪方阵组成阵型的中坚,从左到右依次布置,最右侧的超长枪方阵通常最为精锐,在他们的右边,部署着使用超长枪的近卫队。

骑兵部署在两翼。左翼通常是色萨利骑兵,希腊联军骑兵,色雷斯骑兵等骑兵;右翼则部署最为精锐的伙友骑兵。

弓箭手、阿格瑞安部队这两支最精锐的轻装部队,部署在两翼与骑兵配合作战,一般主要部署在右翼。其它部队如标枪手、希腊雇佣兵,也部署在两翼掩护骑兵。

在全军之前,通常部署骑兵侦察各中队,有时候还用雇佣骑兵加强他们,最初的战斗常由他们展开。

在高加米拉战役的时候,亚历山大为了加强方阵,在其后部署了一条后备战线。色雷斯步兵则被派去守卫营垒。

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右强左弱,右攻左守。

伊苏斯战役示意图

如上图所示(蓝色为马其顿,红色为波斯),决定性的突击开始之时,右翼的轻装精锐配合骑兵冲锋,近卫队与方阵最右侧的队伍则跟随右翼依次递进,以维持整个战线的完整,并依次进入战斗,以卷击对手。

至于左翼部队,则坚守阵地,当所受压力过大之时,左翼部队可以向内卷曲以维持阵线之完整。

公元前330年,正是热门电视剧《芈月传》女主的夫君秦惠文侯执政的第8年,商鞅变法已近30年,孙膑在马陵大败魏军已11年;2年后,张仪拜相,5年后,赵武灵王开始执政。

我们先来看秦军的优势。

艺术作品中的秦军

若干年前,有一部纪录片《复活的军团》。片中秦弩被吹的神乎其神。

其实,先秦时代的弩远没有后世那么厉害。弩的优势一在方便训练,二在短距离内穿透力强。优良弓手较为难得,但是优良弓手可以有更远的有效射程,对于秦弩手这种轻甲乃至无甲单位来说,在火力上易被步行弓手压制。

在马其顿军队远征之时,一路上碰上了大量善射的民族,矢石、标枪如“滂沱大雨,铺天盖地”、“势如暴雨”者并不少见。但是这些民族并未给马其顿军队造成多少伤亡,我想这一者得益于马其顿人有良好的远程火力来压制对手掩护进攻,另外马其顿大量配置的盾牌和良好的护身甲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秦能吞并六国,其主要优势,张良曾谈到一部分:“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拥有地理优势,强势的时候可以顺流而下攻打东面诸侯,弱势的时候就守住几个关口,虽有百万大军,六国也奈何秦人不得。

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秦的心腹之患不是东方诸侯,而是处于秦地西北面疆域不大,科技落后的义渠。义渠与秦人较量数百年,曾数次大败秦人,如前318年,五国联军受阻于函谷关,但义渠“大败秦人于李帛之下”。

现在马其顿人从西方杀进来,秦人被山带河的险阻和上流委输的优势荡然无存。

兵马俑坑中的秦军阵

现在我们再来看把秦军升级为虎狼之师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内容,其核心可以归结为:“愚民、辱民、穷民,国富民穷”。

愚民、辱民、穷民,按常理,应会在国内积累强大的怨恨才对,但在愚民、辱民、穷民之后,秦帝国给平民们提供了唯一一条光明坦途,从军!立功!斩首!

斩获敌人甲士首级一颗,赐给爵位一级,赏给田地一顷,宅地九亩,一律赐庶子一名,并可担任军队或行政部门的官员。

斩首一级,即可从穷光蛋变身有宅有田有跟班的中产阶级,博一个远大前程!千年之后,我仍能感觉到秦兵体内涌动的虎狼热血……

再来看马其顿方面,在马其顿,直呼国王的姓名不过稀疏平常之事,可是在秦王朝,这可能是要掉脑袋的;在秦,臣民对君王跪拜是司空见惯之事,但是在马其顿,即便是一个平民,也可能会觉得无法接受。

自由、平等的自耕农与牧民,被历史证明是最好的兵源,因为他们体格健壮,能适应军事任务。身为城邦、国家的一份子,又有强烈的爱国心支持他们高昂的士气。吴起组建的魏武卒,汉武时代的良家子,跟自耕农士兵很像;唐朝的府兵之所以战斗力强大,也正是这个原因。

更何况,跟随亚历山大作战的士兵,大多数本来不过默默无闻,退役之后,所获战利品能够让他们生活得像个显赫人物。

因此,在士气方面,两者可能打个平手。

秦军真正能形成优势的,是其兵力的雄厚。

秦兵马俑·跪射俑

马其顿部队布阵的最高兵力是47000人,其中骑兵7000。大秦帝国,动员十万,数十万,不过司空见惯的事情。这里涉及到一个统计口径的问题。希腊人统计自己兵力的时候,只算作战兵力,后勤辅助纵队和粮草运输纵队不被算入。而我国史书对于兵力的统计,偶尔只统计作战兵力,绝大多数情况下统计总人数。

兵贵精不贵多,小规模的部队较庞大的兵力还有两个明显的优势。其一,庞大的兵力会带来后勤上很大的困难,部队机动起来不方便。小规模的部队因为人数少,在一些富庶的地区完全可以做到就地补给,因而机动灵活,而庞大的军队离开后勤补给纵队则有缺粮的风险。

其二,人的视力有限,在古代没有望远镜等高科技装备。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如果指挥官做不到统一指挥,则可能贻误战机。以战史经验来看,布阵3公里左右,5万人以内的军队是较为合适的。倘若布阵过长,则左右两侧的部队难以统一指挥、协调。

孙武兵力3万攻破楚国都城;吴起以5万新兵破秦兵50万(出自《吴子励士第六》);项羽数万兵力在巨鹿击败强秦数十万;韩信几次大战,指挥兵力都在3万左右。这些名将偏爱5万人以内的精兵,不是没有道理的。

当然,如果秦军把优势兵力分到几个战略方向上,则意义就不同了。马其顿军客场作战,兵力只够维持一个作战方向,秦军一面牵制并避免决定性会战,再行多面包抄,还是有一定胜算的。

现在轮到说马其顿人的优势了。

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希腊文明在哲学、数学、几何学、物理学等等方面,有着妇孺皆知的成就。我们从小候便知的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阿基米德、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给希腊文明带来了古代高度发达的科学和哲学成就。而这些成就用在军队身上,会铸就怎样一把利剑!

其一,马其顿使用铁制武器,秦军基本使用青铜武器。秦昭王曾担忧的说:“吾闻楚之铁剑利…夫铁剑利则士勇…恐楚之图秦也。”

兵马俑坑出土的青铜剑

其二,秦军基本使用皮甲,轻步兵基本无甲。马其顿军中,青铜头盔、青铜护胫可以说是标配。胸甲方面,部分人使用青铜胸甲,部分人使用十几层亚麻叠合而成的亚麻甲,其原理与当代凯夫拉材料有点相似。

其三,除弓箭手和骑兵外,马其顿军几乎人手一面青铜包边盾牌。盾牌对于身体的防护,我觉得有时候超过胸甲。秦军兵马俑无头盔,可以勉强用陪葬军团免冠来解释,但是几乎无盾。

其四,希腊科技之扭力投石车,是攻城利器,还能用来野战中掩护渡河。500余年后的官渡之战,曹操使用霹雳车,是在我国史书中可找到的第一次实战使用投石车。

其五,从兵马俑看,秦军装备最为精良的仍是战车部队。马其顿、罗马,多次用轻装部队击败东方王国的精锐战车部队,这个在战史中反复出现。

第六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当时马镫尚未出现,秦骑兵是以弩为作战兵器的类似马上弓箭手,冲锋能力极为有限。马其顿人不仅可以用步行弓箭手和投石手克制他们,而且马其顿还拥有世界战史上第一代冲锋作战的骑兵。

那么,马其顿军的弱点在哪里?

其一,是亚历山大过于强烈的英雄主义,他喜欢身先士卒率骑兵冲锋,在一次大战中,险些丧命于波斯骑兵之手。很多年以后,罗马人曾试图用集中精锐骑兵“斩首”马其顿统帅。

其二,则是超长枪方阵对地形要求较高,当地形破碎,或者右翼精锐进攻过快的时候,方阵容易暴露出薄弱的侧面或者缺口。需要良好的布阵和兵种配合才能弥补这个弱点。很多年之后,罗马军团击败马其顿方阵,正是利用了方阵的这个弱点。

其三,虽然马其顿军队规模不大,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就地补给解决后勤问题,但是终究是客场作战,因此后勤问题终究是远征军的隐患。

秦的弱点,我只谈一个。

油画《国殇》中的秦军作战场面

秦帝国严酷、冰冷。略微犯法便有连坐、腰斩的风险,国富民穷,百姓不过是忙于耕种和打仗的国家奴隶,没有多少幸福感可言。你以为在战场上建过功,就能比其他的臣民更有尊严吗?真是太天真了!

商君书上说,“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每次作战都有KPI考核,斩首不达标的低级军官不是扣工资扣奖金那么简单,而是直接斩首!

在秦统一战争中,秦兵斩首近200万人,当时华夏诸国的人口,不过2000到3000万人。

秦军的心理优势建立在连续的胜利上,一旦遇到连续失败的局面,光这种KPI考核就能将全军的军心打成崩溃。

历史上就有现实的例子。

秦末秦将章邯镇压起义军时遇上项羽,连战连败,章邯甚至没有勇气将部队带回秦国而是直接选择了投降。

章邯的大军投降项羽之后,秦卒们非常害怕,“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一人投降,全家诛杀!试问在座的各位看官,有哪一位愿意,愿意与这严酷、冰冷的帝国共存亡?

有人说,建立在这种心态上的军人才能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师”也正是如此。但实际上“虎狼之师”也只是对处于同一战术水平面山东六国而言的。恐惧和贪欲能增强个体在战场上的勇气,如《国语》中描述战场上的秦军“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但真正高水平的军队在战场上恰好并非如此。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所说“军人的勇敢必须摆脱个人勇敢所固有的那种不受控制和随心所欲地显示力量的倾向,它必须服从更高的要求:服从命令、遵守纪律、遵循规则和方法”,必然是纪律严明,协作熟练,组织得力,动作划一的。马其顿方阵能保证在战场上保持严密方阵队形冲锋,说明他们达到了秦军尚未达到的真正高水平。

以我之见,如果双方碰撞是开展一战定胜负的决定性会战的话,秦人难以挡住马其顿人的攻势,而秦国的胜算在于主场作战可以动员大量部队进行多方向打击。至于马其顿能否战胜山东诸侯联军,则另当别论。

 

作者简介:王钻忠,笔名“西楚项昂之”,男,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湖北荆州人。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精通战史,在国内著名军事历史论坛担任版主,曾在《战争史研究》、《突击》、《现代兵器》等著名军事刊物发表多篇文章,出版有著名军史著作《征服:罗马人的故事》。曾撰文讨论罗马人如何在卡莱惨败后击败游牧民族帕提亚人,所思所想与恺撒远征帕提亚的计划颇有些不谋而合。

责编:高飏 PN035

讲述不为人知的历史
凤凰历史出品

进入栏目首页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号

用历史照亮现实
微信扫一扫

推荐阅读

  • 重读
  • 观世变
  • 兰台说史
  • 现代史
  • 近代史
  • 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