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改变一战海权的砝码:德国潜艇颠覆海战模式


来源:凤凰军事

改变整个海权结构的砝码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潜艇破交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潜艇的主要认为不过是逼近敌方大舰队伺机攻击,或者埋伏在敌方港口附近进行侦察或者袭击敌舰。设想使用潜艇对商船进行袭击的

造成德国潜艇战果戏剧性下降的,并非什么秘密武器,而是针对海上运输船队的护航体系。由于当时一方面英国海军方面担心将轻型舰艇投入护航船队会影响大舰队的战斗力,而船主方面也对结成船队的作法带有偏见,尤其是本身航速较快的船主,更是担心结队而行反而会带来更大的损害。但是由于一方面美国的参战使得轻型舰艇的数量有了充裕,同时,事实证明独航船的损失率高达5.5%,而结队船只的损失率仅为0.3%,因此,到了11月超过九成的商船,都编成护航船队而行,这样,德国潜艇的战果才有了如此戏剧性的下降。

协约国的攻势布雷活动使得德国潜艇的损失也开始增加,在1917年德国损失的63艘潜艇中,有11都就是触雷而沉的,这个数量是高于其他作战原因的损失量的。

虽然1917年潜艇的战果比其前一年来,达到了2.8倍,也就是614.9万吨,但是由于美国的参战,英国的海上运输力量以及经济实力得到了及时地补充,英国的战时经济,从崩溃的边缘得到了拯救,而德国试图采用军事冒险来弥补政治损失的赌博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终结

到了1918年,德国新建了88艘潜艇,但是已经无法取得决定性的战果。在战争结束以前,潜艇取得的战果为1305艘共计275.4万吨,这也仅比1916年的数字略有提高,然而潜艇的损失量却达到69艘,这已经无法撼动英国的战时经济了。

这一年的三月,随着俄国的乞降,德国陆军在西线发起了巨大的攻势,但是这场攻势最终也在巴黎城外被阻遏,到了7月,随着大量美军的到来,德国在反击面前被迫大举退却。

到了这个阶段,继任德国海军参谋总长的舍尔海军上将企图纠集公海舰队以及德国潜艇部队的残余力量发起最后的强攻。但是此时德国经济早已在英国的海上封锁之下彻底崩溃,军民早已食不果腹,士气几乎已经落到了谷底。厌战已久的德国水兵认为这种毫无意义的行动充其量是一种为了挽回颜面的自杀行为,于是在基尔港爆发了革命。那位曾经发出“我国的未来在海上”之豪言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最终被水兵赶下了皇位,德意志帝国崩溃,第一次世界大战也落下了帷幕。休战条约签订前两天的11月9日,企图突破直布罗陀海峡而被击沉的U-34号潜艇成了德国潜艇部队最后的损失。

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据不完全统计,德国潜艇部队一共击沉了5,282艘商船,取得了约12,284,000吨的战果,同时也造成了超过15,000名平民的死难。德国方面付出的代价则是178艘潜艇,511名军官和4576名水兵葬身海底。每损失一艘潜艇,便会造成大约30艘69000吨的战果,其艘数和吨位数分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8倍与4倍。仅仅这些潜艇便几乎将英国逼到了崩溃的边缘而赢得这场战争。

改变海权结构的砝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潜艇部队还是一支充满了未知数的力量,而在大战之中,潜艇所蕴含的巨大潜能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迸发,使得这支初出茅庐的力量让所有世人刮目相看。更为重要的,则是潜艇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海权的结构。在以往,衡量一个国家海上力量的强弱,那么只要计算其主力舰的数量便可以比较简单地得出结论。但是,潜艇却彻底打破了这个格局。

在十九世纪后期,法国有一个被称为“少壮派”的海军流派盛行一时,那就是鼓吹使用鱼雷这种新兴技术打破英国主力舰队封锁,并且以巡洋舰来打击英国海上交通线的设想。这其实是一整套指导弱者对强者实施非对称作战的海权理论。然而,由于当时法国少壮派的这套理论过于超前,其主力雷击舰艇事实上无法对主力舰形成多大的优势,因此这种理论早早地遭到了挫败,然而潜艇事实上成功地扮演了抵消主力舰海上优势以及海上破交的双重角色,因此,潜艇实际上延续了少壮学派宣称的那种非对称对抗的海权思想,将海上作战从二维空间扩展到了三维空间,使得海上对抗的形式变得更为复杂多样,同时原来海上战略家精打细算的主力舰的力量对比计算逐渐开始被商船损失吨位的计算所代替,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是一种悲剧,海战从一种海上骑士的浪漫化作了总体战的凄惨。

相关专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权启示录  

[责任编辑:薛满意]

凤凰军事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