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照门”到今天仍然高烧不下,它带来的伤害已经从娱乐圈蔓延到了整个社会。
    整个过程我们看到了很多东西:我们看到了自己潜伏的偷窥心理,我们看到了电脑可以打开潘多拉的盒子,我们看到传媒的操守,我们更可以看到我们的道德标准。
    是道德失范?还是法律无力?抑或媒体无良?【发表评论】
“艳照门”,没有赢家
    问卷调查发现,多达4成香港中小学生曾接触是次涉及的不雅照片,其中近半人是在朋友及同学间互相传阅,更有少数人藏有相关图片,情况令人忧心!香港教育界人士指出,现时中小学生能轻易从朋辈中接触大量有关照片,问题十分严重,更可能扭曲学生对偶像及两性相处的价值观,造成道德危机。
    “艳照门”令一个又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明星走下了神坛。它更令人们看到,事件由始至今,无论是媒体、艺人,还是很多很多的大众,他们都丧失了羞耻心和道德观。这才是“艳照门”最大的悲哀。道德底线的不断下放以及精神世界的空虚,造就了一群见人就踩,并且热爱落井下石,严重仇富又对自己完全无约束无要求的人群,于是,我们发现,原来被奉为极富哲理的人生谚语变得了狗屎。于是,人性开始泯灭,道德彻底沦丧。
• 对于每个卷入其中的女艺人,其实都很可怜
    这次的事件无论怎么分析,众女星都是绝对的完全无责任受害者,只要懂道理的人都心知肚明。某些看似道貌岸然的圈里圈外人所谓的不检点,所谓的做了所以活该,都是是非不分不论事实的自以为是。无论是陈冠希,还是波及到的女明星,每个卷入其中的人都很可怜。当年的璩美凤,就连申辩看过我身体的人,请览我的心都被人指摘。可谁又想到,她们有多少个不眠之夜,绝望,抑郁与进入身体的悲痛。
    其实,不管到什么时候,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还应当是讲道德的。道德有时候比法律更能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香港老艺人汪明荃说得好,她说:“年轻人不可以太开放,交朋友要小心。”还说这件事儿的发生“始终是人的素质问题,人要有操守,不想被人看到就不要拍,我不会拍这种照片,我个人没有秘密,能把相片传上网就不会见不得光。”
    媒体在采访李银河的开始,她问:陈冠希是谁?或许,对事件主角身份的一无所知,有助于她看到事情真实而透彻的方面:一个成年人在自愿和隐秘的情况下,做不侵犯第三人权益的爱做的事,本身没有多大问题。但大众的狂热表明,绝大多数人的审美情趣都不高雅。而将别人的隐私公之于众则显然是犯罪。

谁来对此负责?
    “照片门”事件的爆发,让许多人气明星的“假面具”被彻底戳穿。阿娇是第一个道歉的受害明星,一些铁杆“娇迷”依然不离不弃,记者昨日采访阿娇在各地的歌迷时,他们保持着一致的口吻:“我们不会说任何话,我们的态度和英皇公司是一致的。”这种支持其实是更具分量的鞭策:偶像,你需要有更高的责任感来作表率。
    去年阿娇在马来西亚的偷拍事件就是英皇策划的,当时英皇给了炒作者20万,没想到达到了空前的宣传效果,TWINS人气也迅速上升。这一次英皇原本想借鉴“偷拍”事件的炒作方法,怎料反而引火烧身。
    有人推测,艳照门事件其实是香港娱乐圈“英皇集团”和“中国星”两大利益集团的较量,是杨受成兄弟和向华强兄弟两大黑帮之间的斗法。艳照门事件,明眼人一眼看出,矛头是指向英皇和杨受成的。
    大年三十晚上,很多网友集结网络,等候神秘人“奇拿”公布最新一批照片。狂欢的人们似乎忘记了,在隐私权面临普遍危机的当下,今天发生在明星身上的侵权行为,明天同样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四川合胜律师事务所吕梁律师说:“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传播照片者须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根据严重程度,可对传播淫秽色情照片的人处以罚款和拘留。
     照片门事件不但是公众窥私欲的集体大爆发,也是诸多媒体借机推波助澜的狂欢,尤其网站等新兴媒体,专题、头条、照片、视频一个都不少。香港媒体大篇幅的报道,已引起港府重视,劝诫媒体正面报道该事件,而香港市民投诉媒体渲染此事件已达几十宗。香港教联组认为传媒多日持续高调报道,使这起事件激化了青少年的好奇心,对此事件,媒体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媒体的底线在哪里呢?

媒体在做什么?
    “杨女在追星,媒体在干吗?”这曾是论者一句动情的追问。媒体能不能不去报道杨丽娟的追星?我们社会能否给一个病人最需要的帮助?其实这样的反思,在杨父蹈海之后,一度成为共识。
    2002年,香港《东周刊》最新一期以某女星多年前被迫拍下的裸照为封面,引起轩然大波。香港十大演艺界团体前天强烈谴责该周刊。迫于舆论压力,《东周刊》昨天正式刊登道歉启事,承认“彻彻底底的错了”。此外,在一片谴责声中,香港《东周刊》昨天应老板杨受成要求,即时停刊。
    以随刊附送的璩美凤性爱光盘而轰动台湾的《独家报导》杂志社,2002年1月18日被台湾“行政院新闻局”指责“滥用新闻自由”,并涉嫌违反“刑法”、“广电法”。

何时才能有一个自由而负责的网络新闻界?
    60年前,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名为《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的报告。该委员会由13名一流学者组成,经历三年,九易其稿,于1947年3月27日发表了这份后来被称为“社会责任理论”总奠基的报告。报告称:“本委员会会反复表明我们的信念:新闻界应该自觉承担起为公众利益服务的责任。”近期,“艳照门”成为继雪灾之后的传媒焦点,我以为有必要来重温这份60年前的报告。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如是说:“我们必须承认,大众传播机构是一种教育工具,而且也许是最强大的;它们必须在陈述和阐明本共同体为之奋斗的理想中,承担起教育者那样的责任。”“新闻界可能是蛊惑性的、煽情的和不负责任的。果真如此的话,新闻界及其自由将在宇宙的劫难中沉沦。”
    对于一个需要重建公共形象和恢复信誉的新闻界来说,“责任”概念成了一种应运而生的理念。新闻界也逐渐发现了报告对此进行具体阐释的价值:
    ●一种就当日事件在赋予其意义的情境中的真实、全面的报道;
    ●一个交流评论与批评的论坛;
    ●一种反映社会组成群体的意见和态度的手段;
    ●一条将新闻界所提供的信息流、思想流和感情流送达每个社会成员的途径。 这一报告能移植到中国语境中来吗?回过头来读《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国情迥然相异,问题三分相似。报告提出的自由与责任平衡的理念及传媒发展策略,仍具有普适的意义。
    “随着新工具的不断应用,它们的影响范围和势力与日俱增。这些工具已超越了那些珍视宪法《第一修正案》所赋予的新闻自由的前辈们的想象力”(《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同样,网络媒体这个新工具也超出了新闻自由委员会的前辈们的想象力。如何建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网络新闻界,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不过参照《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如何出台的过程,我们应当能得到诸多借鉴。

 
    最后,我们一起来重温几段《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的话。
    我们必须承认,大众传播机构是一种教育工具,而且也许是最强大的;它们必须在陈述和阐明本共同体为之奋斗的理想中,承担起教育者那样的责任。
    着眼于公众启蒙的优良行为,同样也是优良商业。大众传播机构所服务的需求并非静止不变。年复一年,它们在增强和改变着公众的兴趣。它们有责任提升而不是降低公众情趣。
    每一个关心新闻自由民主和未来的人,都应该不遗余力地督促新闻界担负起责任,如果它没有通过自己的行动做到这一点,那么作为最后一种手段,政府权力将迫使它做到。那些(新闻)机构必须控制自己,否则就要受政府控制。
    我们已经反复阐明了我们的愿望:不应该诉诸政府权力来惩罚新闻界的越轨行为。如果新闻界是可问责的——如果它想保持自由就必须如此,那么其成员就必须以他们可用的唯一手段即公共批评,来互相约束。
    维护民主,也许还包括维护文明,现在可能依赖于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如果我们想拥有进步与和平,那么就必须拥有这样一个新闻界。
    凤凰网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此前专题
更多>>
大学,时代的硬伤
女大学生被挤下站台轧死
苏联大清洗70年祭
美国大选初选
台湾“立法委员”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