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杨耕身:警惕以杨丽娟之名继续沉沦
2007年08月20日 10:40红网投票数: 顶一下  【

(究竟是谁在疯狂?资料图)

又见杨丽娟!

作为“史上最疯狂的女粉丝”,被称为“29岁的儿童”的甘肃杨丽娟的追星事件,因为其父亲在香港蹈海自尽,而引起广泛的反思与关注。据悉,杨父自杀前曾留下遗书,斥责刘德华“自私、无德”。而更早前,杨勤冀为实现女儿13年的追星之梦而要卖肾筹款,老夫妻十余年靠馒头咸菜度日,一家生活惨不可言。出于对女儿的疼爱,他们最终从劝阻变为支持。一家三口都卷入这个疯狂的追星游戏之中。

杨父尸骨未寒,杨丽娟仍旧为媒体所追逐。有关她最新的新闻是,先是8月6日《武汉晨报》报道,对刘德华“她需要大家关心”的回应,杨丽娟仍然十分不满:“他以为时间长了这个事情就了结了!我不那么想!”接着8月14日《重庆晚报》报道,杨丽娟将于近期前往南京,接受一家美容院的公益捐助。因杨丽娟此次去南京的时间刚好在刘德华南京演唱会前夕,所以也引起了演唱会组委会的高度重视。而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杨丽娟这次去南京就是为了整容,因为她在屡受挫折之后认定,只有自己变得更美,才有可能得到刘德华的青睐。

依然是满腔的幽怨,一样是扑面而来的偏执。说是“每一个粉丝心中都有一个杨丽娟”,但她毕竟带给我们的是这样极端而锐利的痛感。作为一个已经在几个月前被众多专家教授认为有明显精神病症状的患者,她依然以追星之名走在与医疗科学相悖的道路上。但这不是真正的无奈。真正的无奈在于,杨丽娟依旧被视为了一种资源,就像杨臣刚唱片公司向杨丽娟的捐助而遭致质疑那样,南京那家美容院依旧以杨丽娟之名行资源开发之实。而更重要的,则是在这样一系列事件中,作为公共舆论的新闻媒体依旧以杨丽娟之名而狂欢,并以杨丽娟之名继续沉沦。

“杨女在追星,媒体在干吗?”这曾是论者一句动情的追问。媒体能不能不去报道杨丽娟的追星?我们社会能否给一个病人最需要的帮助?其实这样的反思,在杨父蹈海之后,一度成为共识。其中《中国青年报》援引专家的说法指出,在疯狂粉丝的制造上,媒体要负很大的责任,在宣传报道中,传媒原本应该是清醒剂,要有社会责任感,对追星现象应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同时,华西都市报甚至发出了《从今天起对杨丽娟说不!》的承诺:从今天起停止所有关于杨丽娟事件的报道。他们提议媒体不要再采访杨丽娟母女,任何人不要再借此事进行任何炒作。给予她们一个安静的空间来治疗疾病,给予她们帮助以让她们的亲人魂归故里。

然而,这样一些多不容易获得的一点共识,一点对于媒体社会责任以及舆论良知的回归,却又这么轻易地被忽视。我们看到的杨丽娟,依旧与几个月前的杨丽娟并没有什么显著的不同。如果有所不同,她也只是在偏执中走了更加偏执,在幽怨中走向了更加幽怨,一种相同的病症在放逐与轻忽中继续加重着。而不论是一些经济单位,还是一些公众媒体,依旧将视“杨丽娟”为一个可以炒作并利用的资源,并不惮于陷入对其过度的开发与掠夺中。这样的过度开发,也许已经不像几个月前那么热烈了,但谁能知道,媒体下一次大范围的“杨丽娟症”不会随时发作?在几个月前,香港海水吞没了杨丽娟的父亲,当下一次媒体疯狂的潮水来袭,谁又将被吞没?

必须警惕以杨丽娟之名继续沉沦,必须以公众媒体应有之社会责任及道德良知,医治愈来愈明显的“娱乐至死”之症。当有一天,我们可以用哀悯的目光看待杨丽娟,我们将拥有良善;如果我们不再无视责任与人性,我们将拥有温厚;如果我们不再为炒作而新闻,我们将真正拥有舆论的良心。

作者: 杨耕身   编辑: 李新爱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