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选:让汉字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
2009年09月03日 10:17科技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一批甘于奉献的科技精英

杰出的科技人才难求。当科技人才出现在面前的时候,特别是他们埋头科研搞发明的时候,如何用完善的机制留住人才,是技术型企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在我们独家采访王选老师的时候,有两个名字被他多次提及,那就是肖建国和汤帜。

这两个人都是王选老师的学生,肖建国现在担任方正集团首席技术官,汤帜则是方正电子网络传播事业部的技术总监。一个曾为研发激光照排系统立下汗马功劳,一个则是方正二代核心技术的领军人物。

肖建国和汤帜投到王选老师门下,多少都有些戏剧色彩。

肖建国当年在北大上计算机系研究生班,最后半年要参加毕业实习。“在选择指导老师的时候,北大老师的名字和研究方向写了满满一黑板,让我们自己选。我不太希望搞理论研究,希望做具体的事情,就到了王选老师那里。半年的时间,一直在写软件程序,临近毕业的时候,大部分的技术我都掌握了。”肖建国对当年的事情记忆犹新。

肖建国后来选择了留校,当然这也是王选老师的意思。他把实习时候的技术积累做成了大屏幕组版软件,后来被全国很多报社应用。

汤帜入门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详。他考研的政治成绩很糟糕,但数学和计算机的成绩很优秀,在一次陪同学去老师家的时候,却被那位慧眼识才的老师看中,收入门下,这个老师就是王选。汤帜后来主持研发了方正飞腾排版系统和方正Apabi DRM,成为方正电子研发队伍的顶梁柱。

1993年的时候,王选老师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不太理解的决定:退出研发一线,任命时年36岁的肖建国为彩色图像研究室主任、同为28岁的汤帜和阳振坤分别为电子排版研究室主任和RIP输出研究室主任。

这需要何等的胸怀!

在激光照排系统18年的研发时间里,王选老师没有休息过一天,而在56岁的时候却主动让贤,魄力让人钦佩。

技术创新需要以人为载体,只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科研人员一代一代地把“接力棒”传下去,才能实现持续创新。有眼光的大科学家都非常重视青年科学人才的培养,创造机会让年轻人走上前台。王选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是:“今后衡量自己贡献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发现了多少青年才骏。”

肖建国对留住科技人才,有一番深刻的体会:“一方面就是要有价值的课题,课题要能吸引人,得有前景。第二就是要给科技人才的物质条件不能比同类差。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相关链接

“748”工程的来历

为了改变我国印刷行业的落后面貌,解决汉字的计算机信息处理问题,1974年8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由四机部(电子工业部)、一机部(机械工业部)、中国科学院、新华社、国家出版局新闻出版署联合发起,国家计委批准设立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简称“748”工程。该工程有三个子项目,北京大学参加了其中“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制,成立了以计算机研究所为首的协作攻关会战组,后来称为“七四八工程会战组”。合作单位有新华社、无锡电子计算机厂、山东潍坊计算机公司、杭州邮电通信设备厂、四平电子研究所、长春精密机械研究所等。

王选教授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主持研究工作。他本着用世界一流技术改造我国印刷业落后面貌的宗旨,在1979年和1984年两次引进风潮中,坚持致力于将科研成果产品化,先后研制出华光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和方正91、方正93六代激光照排系统,性能不断改进和完善,最终形成成熟商品,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邓小平、江泽民两代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当时的国家经委、计委、电子部、科委、教委的支持下,从1987年开始,国产激光照排系统走向市场并得以迅速推广应用,在中国掀起了“淘汰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印刷技术革命。

科学家   748   王选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周磊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