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择天津:调水还是淡化?
今年,南水北调将延期5年进京的消息传出后,海水淡化这个话题再次被人们谈论,一些乐观主义者说,从目前的技术条件来看,海水淡化能够缓解京津两市的缺水困境。有人甚至还拿水价成本来论证,认为海水淡化的优势或许并不比长途跋涉的调水差。
对于天津这座北方滨海城市,关于水的选择,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
本刊记者/刘炎迅 (发自天津塘沽)
南水北调进京延期5年,但天津方面的中线工程并没有因此而放缓。今年7月15日上午9点,天津市中心城区供水工程浇筑第一仓混凝土,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市配套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天津市水务局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项配套工程,全长8.5公里,横贯天津干线分流井和西河泵站之间。
该线路建成后,从长江远调而来的水,在送往北京的路上,将会从这里被截留一部分,到时候,长江水将会以每秒钟27立方米的流速,从分流井导出,供给天津城市用水。
天津市是一个资源型缺水的特大型城市,加上引滦外调水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也仅有370立方米,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
国务院批复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中明确,中线工程天津市分水量为10.15亿立方米,可收水8.63亿立方米。
“我们该做的都在按部就班地做。”该水务局一位不愿具名的办公室官员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至于水何时能到位,这是国家通盘考虑的事情,需要沿线的城市和地区的协调,不止是天津或者某一城市自个儿的事情。
反复的热情
天津面临的水危机不是一天两天了。
早在2000年,经济上试图突破的天津市,资源性缺水问题就显得日益严重起来,客水来量日益减少,用水供需矛盾紧张。“新区那里,很多企业和工厂都是喝水的大老虎”。
阮国岭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天津本身没有水源,地盘小,降水量也小,缺乏贮存水的好条件,因此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依赖外来的水。
目前,天津的城市用水主要依赖于滦河水。1983年完工的引滦济津工程,正是从潘家口水库引出滦河水,以补给唐山、天津二市供水不足。引滦入津工程全长234千米,是当时中国最长的引水工程,平均每年向天津市输送8.1亿立方米的淡水。
引滦工程并未彻底解决这座滨海直辖市的水危机。尤其是最近几年,北方地区连年干旱,水质污染,水资源的可利用量日趋紧张。
在有限的水资源下,天津市出路最初只有一条,节约。
在2000年前后的几年里,天津市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86%。这个数值在全国来说,都是比较高的。
但是,即便天津做了很多,水危机并没有完全远离。
寻找水源,是一个当务之急,但是对于刚刚起步的南水北调工程,天津又显得忧心忡忡。
首要的问题是污染。
在南水北调的总体规划中,北京是中线的主要供水目标,而东线,则是天津。从长江到天津北大港水库输水主干线长约1156公里,其中黄河以南646公里,穿黄段17公里,黄河以北493公里。
在1990年代里,在长江和天津之间的这些水流通过时必经的省份,污染成为报端屡见的顽疾。山东、江苏北部的一些地方,比如徐州、淮安等地,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将苏南的那些高污染的企业和项目搬了过来,产业转移引发了大规模的污染转移。
曾经主持制订《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总报告的负责人夏青教授曾对媒体说,“早在工程之初,河北和天津就拒绝用东线之水,他们不大相信山东能把水治好。”
早在2001年10月30日,时任水利部部长的汪恕诚在一篇题为《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发言中就透露,“天津市最近用文件的形式正式提出不用东线水,因为对南水北调东线的水质不放心,对水污染能否治理好不放心。”
比起东线,中线调水一直更让天津期待。
水利部张基尧副部长曾在2000年到天津召开专项会议,他当时就说,“以前你要上东线,我要上中线,大家总是从一个局部利益出发。”
按照预定计划,东线调水最终会流进天津北大港水库。为了增强储蓄东线来水的能力,东大港近年来不断修缮和加固,仅2005年,加固工程总投资就达到1.6亿元。
今年8月,中国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李津成,率队对山东省截污导流工程建设及胶东调水工程进行调研。截污导流工程作为东线治污的重要措施被纳入南水北调主体工程,是东线水质保障的一道主要的防线。
李津成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败在治污,关键在山东,难点也在山东。
在《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中,天津市的相关官员更多地会谈及中线工程,而对东线,却言语不多,他们基本的观点是:东线的主要工作是山东省,治污不达标,一切都是白忙。
最近几年里,山东涉及到东线工程的几个城市开了多次联席会议,号称一起打造清水长廊,保证北调的水不受污染。
这些消息,现在也在软化天津市水务官员的心。“东线和中线如果一起能给天津供水,那再好不过了。”
提起南水北调而来的长江水,多位天津市官员都显得兴致很高,不断强调着南来之水的价值——到时候,天津市中心城区的新开河、芥园、凌庄三大水厂将得到长江水和滦河水的双保险,形成以“一横一纵”为骨干网络的供水格局,五大水库联合调水,缓解主城区供水紧张,也能提高供水保证率。
海水淡化的梦想
在南水北调延期5年的消息之下,海水淡化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北方缺水城市,有效地利用身边的大海一直是人们舍不去的梦想。
淡化水和远程调水,投入产出比一直在人们的算盘上博弈着。
但无论是示范城市还是技术的发展,到目前看,依靠海水淡化完全解决城市用水依然相对渺茫,只能解决一小点问题,城市的人们,日常用水可能无法在短期内寄托于此。
天津市水务局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及,由于中心城区及新四区,滨海新区的塘沽区、大港区是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地区,将采取引滦水、引江水、地下水、淡化海水、再生水等多水源供水。
作为海水淡化领域的专家,阮国岭一直期望海水淡化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海水淡化在全国也是刚刚起步,天津其实也不例外。”他坦言,在天津,早在1989年就开始尝试海水淡化,但是后来的十几年里都没有上新的装置,现在天津已经在运转的日海水淡化量也就2万吨左右。
阮国岭也记得,在2002年,天津市面上曾出现过罐装淡化海水,当时,有媒体惊呼,“未来水世界在召唤”,“饮用的大海情怀”。
“这只不过是一个商业炒作而已”。阮国岭说,把海水淡化了之后做成罐装水,很不现实,比如一天罐装3000吨水,这在物流的角度来看就需要专列来运,是一个巨大的运输量,而另一方面对于城市的日常居民用水来看,这又显得实在微不足道。
目前,天津主要有两个比较大的海水淡化项目,一个是北疆电厂,一个就是大港新泉。
大港新泉在今年7月份刚刚投产了一个新的装置,媒体的表述称,这将解决一个大乙烯项目的“豪饮之需”。
大港新泉海水淡化工程项目位于大港区海洋石化产业园区内,是天津市20项重点工业项目之一,由新加坡凯发集团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额7.5亿元,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海水淡化项目。
目前,新泉海水淡化工程已经完成了项目的主体工程施工,并进入了设备调试阶段,初步具备了向“大乙烯”供淡化海水的条件,并且已于今年6月底开始以每日2万吨的规模,向“大乙烯”试供水。
阮国岭说,现在淡化出的海水,基本就是就地消化。根本谈不上向主城区的居民供水。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陈晓舒
编辑:
李志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