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破败是湖北省与河南省南水北调移民区的共同特点。湖北省南水北调办规划处处长李静说,“这些地方早就停止了发展”。几十年前就被设定为“要腾空的地区”,但这些地区的人们并没有停止个人的发展。
孙家湾村的人在丹江口市乃至湖北省都能算上是高收入的人群。村民王林一家5口人,人均四亩地,家里和其他村民家一样,早就盖起了蔬菜大棚。“光种西红柿一年每亩就能赚2万元。”王林说。
平常,家里的农活并不多,丈夫在十堰做电工。白天闲暇时,王林会到村边上的五指山上砍柴,两小时就能砍下100斤,也能卖将近20元的价格。与其他快速发展的区域相比,被南水北调工程制约的移民区,倒是因为未被开发的山和水可坐享其成。
孙家湾村的日子很是清闲。到了下午,邻里串门打牌,一天的日子就在洗牌声中结束。彭治和说:“孙家湾现在每户的月收入至少5000元”。生活过得好的,像有些人在十堰打工,家里又有大棚的,每月收入将近一万元。
土地症结
但村民日子过得越好,村主任彭治和就越是犯愁。“日子这么好,谁还愿走。”临近的沙沟河村就是前车之鉴。根据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移民的项目进度,湖北省丹江口市六里坪镇沙沟河村是库区移民的最初试点。
但移民难题也最早在这里凸现了出来。
2009年,沙沟河村600多名村民开始集体搬迁,迁入地是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龙王镇白集、柏营、松树坡等3个自然村。按照规定,年内迁出。但沙沟河村民却不愿意:“金窝窝银窝窝,不如我的穷窝窝”。沙沟河村存在的问题,在孙家湾也同样存在。
土地的诉求在沙沟河村显现出来。“搬过去每人有一亩半地。”村民们不知从哪里打听到,武汉东西湖区的原住民每人有6亩地。“他们把好的地都挑去了,剩下的边角才是我们的。”村民们在一边叨咕。
沙沟河村民向十堰市南水北调移民办反映意见。村民们觉得自己的“穷窝窝”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日子好过。而未来等待他们的却是一块始终干旱而贫瘠的土地。当地村民人均6亩地都不能解决温饱,而只给他们外来户人均1.5亩贫瘠的土地,怎么生存?
土地问题在湖北省的整个移民工作中最为棘手。8月19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专门召开了南水北调工程征地移民维稳工作座谈会。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张野提出,要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切实把问题及时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信访工作原则。
这让丹江口当地的移民官员感觉压力很大。丹江口市委宣传部的周玉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干部全部被一对一派到下属的移民镇和移民村去做工作,一呆就是几个月。”
但作为移民试点的沙沟河村,搬迁过程中的问题已然被不断传播、放大,在孙家湾村乃至整个丹江口市已是尽人皆知。“沙沟河今年搬不了。”彭治和说,孙家湾村确切的搬迁时间是明年9月份之前,但沙沟河村当下的局面让他备感压力。
村民王林则关心,“我们要搬的地方会不会也和他们一样,没挑好我们可不去。”村主任彭治和不断保证:“我过个把月就去选址,不是好地方,我们就不走。”
彭治和得到的消息是,4月5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基尧分别与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沿线7省市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签订了《南水北调主体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责任书》,进一步落实了责任。
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库区移民及供水地区相关补偿方案已经出台,而且开始进入落实阶段。预计将有250亿人民币政府投入,帮助“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周边33万移民迁居安置。
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杨淳称,这一针对移民安置的补偿计划,是根据对丹江口水库周边进行实地调查、复核后做出的。预计250亿的补偿金,将用于移民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居屋建设、便民配套服务供应等。
但在资金未落实之前,一切还是个未知数。彭治和感慨:“移民搬迁的原则是: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但现在就担心‘搬得出,稳不住’。”
“没有好水哪也不去。”
事实上,孙家湾的村民早就有了移民的思想准备。“1992年就开始邪乎说要南水北调。”王林说。早在1990年,长江委就完成了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调查,丹江口水库淹没实物指标也规划了出来。
王林指着边上的小孩说:“我像他这么大的时候,就开始说要移民,等了这么多年,中间不停地说‘狼来了’,最后都没来。”
但真的到了“狼来了”,现实的问题却还没有出路。“日子过得很休闲,又有钱赚,干吗要搬走。”库区的人们已经适应了这种悬而未决的生活。
孙家湾村民大多在五指山上种有果树,水库即将没顶的水位线,让村民们普遍存在着顾虑。果树在172米的水位线上,房子则在172米的水位线下。也就是说,丹江口水库一开闸,孙家湾的房子会被淹掉,但是村民在山上的果树却不会。
问题的症结是,“水位线上的国家不给补偿。”彭治和说。村民张丁平补充说:“也就是说,我搬到武汉去,而我的柑橘还在这,想要钱我得每天跑来种,国家不赔偿我?”彭治和点点头:“是这个意思。”
张丁平摇头:“现在的柑橘是我辛辛苦苦种的,不补我就不搬。”孙家湾的村民大多种着柑橘树,张丁平一人承包了1000多棵,每年八月十五早市,十一期间正式上市,平常时,一斤能卖1毛钱,价格好时,一斤卖到两毛。一年光柑橘就能收入2万多元。但95%的柑橘树在172m线上,只有10多亩在线下。172m线上、线下补助不均的问题已经被丹江口市的移民反映了无数次。
湖北省南水北调办规划处处长李静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已经开会讨论过这个问题。当初设置补偿标准的时候没有这个经验,将来可能的方案是,中央出一部分钱,地方出一部分钱,把移民的这部分财产买过来。”但这还仅仅是设想,并没有开始通告落实。
除此之外,在孙家湾村,有大棚的村民每亩补贴9000元,“只补设施不补青苗费。”村民花1500元打的井,每口补贴300元。农村房子土木房子每平方米补贴249元。这些让彭治和头疼不已的,也正是移民搬迁补偿方案中没有具体安排。
“都知道早晚是要搬的,但搬去的地方一定要有好水吃。”村民时长连说。现在,孙家湾村每年一个村只需交缴500元水费,就可以任意取水,2000亩地直流灌溉。
这是孙家湾村民们抛开一切问题后最底线的条件。
彭治和说:“沙沟河村现在嚷嚷的问题主要就是引水。沙沟河主要的副业是养殖业,但迁入地水源短缺,不仅不能进行养殖,而且人的生活用水都无法保证。现住村民每天只能供应一小时的水源,更别说种蔬菜。”
“连北京城的人都想喝我们的水,要把我们的水调走。”时长连说,“没有好水哪也不去。”“又有哪儿的水比得上库区?”彭治和反问道。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陈晓舒
编辑:
李志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