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面孔李梓萌等
形象革新
“微笑播报”引争议,“主播换人”成热点
《新闻联播》的主播向来有“国嘴”、“国脸”之称,他们被认为代表了“国家形象”。罗京曾戏称,自己换个发型都必须经过台长允许。
《新闻联播》的播报风格,则被赵忠祥概括为“字正腔圆”,“从栏目创立开始,就延续了老一辈播音员齐越、夏青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确立的风格。”
然而30年来,《新闻联播》也在悄悄改变。
1984年,新晋女主播卢静首次在《新闻联播》中尝试了“微笑播报”,一改此前主播不苟言笑的严肃形象,增添了亲和力。
虽然短暂引发了一些争议,但观众总体反响良好,于是这种时而面露微笑,并伴有“观众朋友您好”等问候语的风格,就沿用了下来。
22年后,《新闻联播》“主播换人”事件,一度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
2006年6月5日,《新闻联播》的观众惊奇地发现,电视里出现了两张“生面孔”———年轻的康辉和李梓萌坐上了主播台。人们恍然发现,这档节目已经有17年没换过新主播了。
“主播换人”的提议,来自这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的提案。叶宏明认为,“播音员结构老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体现在屏幕上就是播音风格日益陈旧、沉闷,让观众感到面容疲惫、表情单一、缺乏朝气和活力。”
或许他也没有料到,《新闻联播》的反应,竟然这么快。
内容之变
杨伟光拍板,头条播发“挑战者号”爆炸
30年来《新闻联播》的变革,也体现在题材重大、制作精良的内容本身。
1980年11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开庭,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央视专门组成40人的“两案”报道组进行报道。次日,“两案”报道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万人空巷,造就了《新闻联播》历史上的首轮收视高峰。
1984年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当年的《新闻联播》报道内容中,领导同志接见外宾、视察、通电、发布命令、公告、决定、声明的新闻,以及各种会议、典礼、仪式新闻,占据当天新闻总量的97.5%,其中,领导人与外宾握手、合影、交谈的新闻,占了当天新闻的52.8%.但是,《新闻联播》变革的努力一直在进行,并偶有突破之举。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时爆炸,七名宇航员罹难。次日,时任央视副台长的杨伟光拍板,在《新闻联播》头条播发了这一消息,并播放了足足6分钟,打破了“先国内、后国际”的播出顺序惯例,至今为电视业界津津乐道。
上世纪80年代,《新闻联播》鼎盛时期的收视率曾高达58%.而且,观众对《新闻联播》的热情,日渐成为许多人的生活习惯。
进入90年代,尤其是在网络媒体蓬勃发展以后,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普遍开办电视新闻频道,24小时不停地向全球播出新闻。
中国加入WTO后,海外一些电视台陆续落地大陆,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随着中国改进新闻报道方式和开放步伐的加快,境外电视频道的进入,央视新闻报道的改进呼之欲出。
2003年5月1日,央视新闻频道试播,7月1日正式开播,全天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新闻报道和播出。而且,随着地方电视台的兴起和网络媒体蓬勃发展,观众获取新闻资讯的方式和渠道越来越多。
如今,在《新闻联播》之外,观众有了更多获取新闻资讯的选择。
□本报记者武云溥综合报道 本版图片据央视国际网站
编辑:
李志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