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讨论多 褒贬不一引热议
记者在《每日邮报》网站看到,报道发表后,许多网友都留言讨论这则有趣的新闻。“这些东西的艺术价值大过其实用价值。至少,吴努力去让他的想法变成了现实。我们之中又有多少人能像他那样实现自己的理想呢?”这是一名来自美国加州的名为格莱美的读者的留言。
也有读者认为,给吴玉禄冠以“发明家”的头衔有些言过其实。加拿大一名叫普德里耶的读者就说,这些所谓的“机器人”其实更像是一些“玩具”,因为一些机器人身上的部件其实早就被一些玩具商使用过了。
路透社专访 维基百科开词条
其实,这个通州农民在海外的受关注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世界三大通讯社之一的路透社去年就亲自赶到吴玉禄家里对他进行采访、拍照、录像,详细讲述了这个神奇的“发明家”的发明故事。
维基百科甚至把“吴玉禄”作为一个人物词条收入,花大篇幅介绍了吴玉禄的职业发展历程和他的机器人情况。
在Youtubu上,吴玉禄的相关视频有近百个,每一个视频的点击量都有数千次,其中最高的点击量已经达到近四万次之多。
本报探访
参展世博会外媒采访多一倍
早在2008年11月,本报就对老吴进行过报道。昨天,得知老吴要带着他的机器人参展上海世博会,记者特地再次采访了他。
老吴告诉记者,自从去年十月中旬确定参加世博会以来,来采访的外国媒体多了一倍。“为什么对我的关注比对社科院的科学家们要多,就因为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也能生产机器人。”吴玉禄自信地表示,“很多老外临走时都是伸着大拇哥说好。”
老吴还说,随着知名度的提升,采访过他的外国媒体越来越多,除了路透社之外,美联社以及来自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全世界很多国家的媒体记者都对他进行过专访。
装运标准严全家老少齐动员
昨天,在老吴家的大院里,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已经开始对这些参展世博会的机器人进行打包,今天早上装车运走,预计在明天晚上送达场馆。“明天就要去世博会了。”老吴高兴地告诉记者,由于装运的时间很紧,他的两个儿子和很多亲戚朋友都来帮忙,为这些机器人做最后的检修和装运工作。不大的院儿里,站了许多人。
世博会组委会派来的装运人员也对这些机器人进行了很仔细的包装,以免运送过程中出现磕碰。“你一定要告诉我每一个机器人的弱点,哪里不能碰,哪里不能弯,这样我才能包好。”负责包装的师傅对老吴说。
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在包装机器人手部的时候,不光用了四五层厚的气泡膜,而且还要在箱子里垫上许多。工作人员说:“老吴的机器人,都是按照包装国家艺术品的标准进行包装的。”
最后拍张照 老吴有点舍不得
“快把它们在门口摆好,给它们拍一张全家福。”要离开了,老吴招呼家里人赶忙为这些机器人拍一张最后的全家福。
看着满院子的机器人,老吴显得有些伤感,“真挺舍不得的,但是没有办法,只能以后再做新的了。”
据悉,这些机器人已经全部被人购买了。文/记者王燕张子渊实习生任佳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王燕 张子渊
编辑:
黄镰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