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历史教材该如何面对“世界大战”
2007年08月31日 12:19西安晚报投票数: 顶一下  【
相关标签

教科书不是“痛感教育”的唯一路径

■陈一舟

关于世界大战的内容从必修课转为选修课——此消息一出,引起了强烈质疑。不少专家表示,世界大战是历史中一个非常有分量的内容,新教材未把其列入必修课本,必然影响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关注。然而这种“担忧”,恐怕是陷入了形式主义。选修世界大战就等于学生放弃对这一段历史的探求、就是对人类遭受战争磨难屈辱史的忘记?这个等式是不成立的。

其实,从青少年的天性来考虑,不列入考试内容的“世界大战知识”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会让他(她)在一种更放松、更平和的心态下,去切入历史苦难、去感知战争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创伤,而不再是为了考试而“熟读”。显然,死记硬背的“世界大战”与心灵融入的战争刻痕,后者更有助于保持历史的痛感。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类在潜意识里有忘记自身痛苦的先天性倾向。因而,“痛感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但很多时候,我们对历史痛感的保留,仅仅限于教科书这一条路径。正因如此,历史的厚重和痛楚在“考试教育”的模式下被得到不同程度地稀释和消解。

回过头来想想,现实中的人们是不是放下教科书就下意识地忘记了“痛感”?譬如,引起社会反思的“扫墓变春游”现象。历史苦难教育浮于教科书的表层,成为教师口中例行公事的朗诵、学生笔下千篇一律的写写划划。

现代文明的视野下,教科书不是保持历史痛感的唯一路径。战争的整体记忆,对于人类苦难的铭记,应该化为深深的文化印记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成为一种行为常态融入现实生活。我们可以用法定的节日纪念、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与持久的文化反思来对历史苦难保持一种持续的清醒:让历史之痛转化成人类发展的血脉,内化为追求和平不竭的精神动力。大可不必拘泥于形式,对世界大战退出教科书必修内容而备感“焦虑不安”。(作者系职员)

相关评论:

删去世界大战的历史还是历史吗?

“世界大战”岂能“退居二线”?

不同意见:

历史课本变革不失为一种探索

建设性方案:

教科书的修改也要反垄断

历史教材该如何面对“世界大战”

杨耕身:中学教材能否“开门编写”

 

<< 前一页12后一页 >>
   编辑: 吴飞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