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征程——中国海军两栖舰艇的发展
2009年04月10日 17:13现代舰船 】 【打印已有评论0

中国近海星罗棋布的小型岛屿,需要依靠大陆进行长期补给。

沿海优先

在整个50-60年代,我军在沿海岛屿采取守势,守岛部队多为陆军。我国80%岛屿面积小于1平方千米,要坚守必须由陆上长期提供补给。当时海军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在近海区域抗击敌入侵行动,所以我军早期两栖舰艇性能要求能满足陆军守岛部队勤务要求为主。经考察,苏联设计的50吨级登陆艇符合我军要求,在苏方同意的前提下,我方为仿制该艇专门组建了中苏造船公司(大连造船厂前身)。1954年8月19日,第一艘50吨级登陆艇建成。该艇属钢质、内燃机双轴推进的小型登陆艇,由苏联提供设计和主要设备材料。其艇首部为露天货舱,有可放式舱门,排水量113吨,装载量50吨,航速7.2节。建造中采用生产流水作业线和整船吊运下水新工艺,建造质量和进度均达到要求。苏联专家在对该产品检验后认为该艇在质量上完全可以和苏制产品媲美,并在本国试用后向大连船厂采购50吨级登陆艇,这说明大连船厂在50吨级登陆艇的建造技术和工艺水平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随后,我国在苏联50吨级登陆艇基础上设计完成363甲型登陆艇。1955年10月,该艇在大连造船厂开工建造,1956年3月30日建成。该艇总长17.1米,型宽4.47米,型深1.77米,排水量63吨,装载量10吨左右;动力系统为2台柴油机,总功率300马力;武器装备为2挺12.7毫米高射机枪;该艇最多可搭载步兵60名。

1959年初,为解决福州军区驻岛陆军补给供应的急需,下达16吨(坦克)登陆艇设计任务。该艇系55型登陆艇改型设计,定为66型。1959年8月1日,066型首制艇在求新造船厂开工试造,在试造过程中,严格进行称定,以控制重量。1959年12月30日竣工。1960年2月,又对066艇进行了修改设计,修改后代号为066K。1968年8月,求新造船厂在066K总体设计基础上,自行设计了066甲登陆艇。066甲登陆艇为钢质船型,柴油机推进,双机双桨双舵,尾部有甲板室及舱棚。主要用于在中国沿海岛屿与大陆之间运送物资及兵员或无码头的滩地登陆。1965-1968年期间,求新造船厂为总后运输部建造了多艘沿海岛屿运输用066型登陆艇。

1962年,根据解放军总后勤部的要求,708研究所研制成功了配有专门液压开门机及尾锚机、可装载1辆重型坦克或2辆装甲车或一个步兵分队,航速达11节的067型小型登陆艇;该型艇的首艇于1964年建成,在青岛地区进行抗风浪、登陆、退滩试验后,证明其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在海军装备使用后,反映较好。于是,海军提出要在067型登陆艇的基础上再设计一种艇体和上层建筑稍小、可载中型坦克,航速达12节的068登陆艇。708所受领了这个任务,并很快完成了设计。后来,这两型艇均定型并投入建造。总计建造了数百艘(其中绝大多数为067型登陆艇),基本满足了当时陆、海军在沿海岛屿间的运输需要。

从1954年至1962年短短的8年时间里,我国发展了5个型号的登陆艇,装载量由50吨、10吨、16吨又回到50吨。尽管从表面上看型号显得过多、装载量也没有什么实质提升。但结合具体情况后看并不如此,067艇实际上是替换苏式登陆艇,363甲和066系列登陆艇是根据我国沿海岛屿具体情况研制的。067艇是这一时期相关研制单位的杰作,在067艇上出现的尾锚机表明该艇冲滩范围扩大不少,因为登陆艇配备尾锚机后可以在离岸边一定距离处抛下尾锚,登陆艇以余速冲向滩头,在退滩时尾锚能提供一定的反向作用力,让登陆艇退滩速度加快,使用条件放宽。在整个60年代,我军依靠自己研制的沿海登陆艇保证了平时勤务任务的正常执行,初步具备了近岸的两栖输送能力。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胡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