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神剑震惊世界:为祖国筑起坚固的钢铁屏障
我国首次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获得成功时,还在山东老家的肖龙旭激动万分,这正是他填报高考志愿前夕。 填报志愿时,他几乎想也没想就填报了二炮工程学院。自此,肖龙旭的人生便和我国的导弹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肖龙旭个子不高,面色微黑,今年已经47岁,是二炮装备研究院总工程师。他清楚地记得1984年10月1日,新中国的第35个生日。
那天,年轻的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第一次从神秘的历史帷幕中走出来,雄姿英发地踏上“神州第一街”,接受祖国人民的检阅。
美联社报道说:“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首次展示了它的实力,它显示出中国有相当高的制造水平,它的出现,足以防御任何形式的战争。”英国《泰晤士报》称:“中国今天第一次将她的导弹家族展现在世界面前,足以证明她有覆盖地球每一个角落的能力和自信。
此时的肖龙旭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二炮某研究所不久,他没有想到将来有一天他能在共和国导弹史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1989年的一天,肖龙旭在现场观看导弹发射。随着占领阵地的口令,导弹发射车按照预定方向开进,但却迟迟没有听到“点火”的口令。
“这样的速度,打起仗来怎么办?”他下定决心要想办法缩短导弹发射准备时间。历经数年的艰苦奋战,他在国际上首创了“地地导弹发射新的控制理论与技术”,实现了导弹的随机快速发射,使部队作战的反应速度大大提高,生存能力和作战能力大大增强。
正是在这样一批批优秀的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国的导弹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与以前相比,现在的战略导弹“个头儿”变矮了,“身材”变小了,而弹头威力、反应时间、命中精度和机动性能却大大提高了。
据了解,我国近年来发射的导弹,成功率达到了100%,精确度也比过去高得多。外国媒体说中国导弹具有“点穴”之功。过去导弹静卧深山,机动困难,发射准备时间长;如今不管是在崇山峻岭还是大漠戈壁,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发射车拉起导弹就可以在简易路上跑,到预定发射点位后支起架子就可以打,真正达到了全方位、全天候。
二炮第五次科技大会传来的消息称,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作战指挥和气象保障的信息化科研力度不断加强。某研究所相继研制成功了“某新型导弹控制系统”“信息化指挥系统”等系列成果,以及“战场气象环境预报”和“二炮气象信息传输”等多个系统,为实弹发射、军事演习等重大军事行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我国导弹研制发展成就卓著,核导弹武器固液并存,实现跨越发展;常规导弹武器全面推进,实现系列化发展。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