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之父”徐光宪:令中国挤垮各国稀土产业
2009年10月13日 08:05北京晚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稀土]

如果没有稀土,世界将会怎样?我们每天看的电视,其鲜艳的红色就来自于稀土元素铕和钇;外出携带的照相机,镜头里就有稀土镧;天天使用的手机、计算机中也有稀土元素……有资料显示,当今世界每5项发明专利中便有1项和稀土有关。稀土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可它的元素分离利用并不轻松,徐光宪为此奉献了整整一辈子的光阴。 

名家故事

1955年1月,中央决定要研制原子弹,提出“全民办原子能”的号召,要求北大、清华等许多高校建立原子能系,动员邻近领域的学者转行搞原子能。时任核工业部副部长的钱三强调徐光宪担任北大原子能系副主任,徐光宪开始从事原子核物理的教学和核燃料萃取化学的研究,并成立了核燃料化学教研室。老人今天坦陈:“我当时不太想去,因为我原来没有学过放射化学,但那时候,20世纪50年代啊,大家都是服从分配的。”

1964年,徐光宪参加了二机部绝密会议。在会上,徐光宪等提出,摒弃由苏联专家提供的沉淀法,以我国自行研究的、先进的萃取法筹建核燃料后处理厂,制造原子弹原料——钚。徐光宪等人的这一提议,使我国在苏联专家撤走后,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用较低的成本快速改建了还没有完成的厂房,使核工业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1972年,北大化学系接受了一项紧急的军工任务——分离镨钕,纯度要求很高。徐光宪成了这一研究的领军人物。从量子化学到配位化学,再到核燃料化学,直到最后的稀土化学,这已是徐光宪第3次改变研究方向了。

稀土元素,简称稀土,又称稀土金属,有工业“维生素”之称,并被美、日等国列为21世纪的“战略元素”。中国原本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稀土资源储备,但是生产技术掌握在国外少数厂商手中,他们将这些技术作为高度机密,使我国长期处于有资源无利益的窘境。

为什么爱国者导弹能比较轻易地击落飞毛腿导弹?为什么F-22战斗机可以超音速巡航?为什么美制坦克与苏制坦克的主炮直射距离差距不大,但前者总是能打得更准……徐光宪用几个“为什么”,勾勒出当今军事科技的巨大进步,并针对每一个“为什么”,从材料科学的角度指出,“稀土”能够解释上述的所有“为什么”。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