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军事 > 防务观察 > 正文 |
|
中国:抢做“造船老大”任重道远
面对日韩两大邻国“咄咄逼人”的态势,目前,中国还只是造船大国,而并非造船强国,我国造船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差15年,要想成为造船强国甚至超越韩国和日本,还有一段路要走。
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会议指出,未来十年将是中国造船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规划》明确,到2010年,自主开发、建造的主力船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造船能力达到2300万载重吨,年产量1700万载重吨。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60%以上。船舶工业组织结构趋于合理,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三大造船基地初具规模,造船业与配套业协调发展。
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顾问朱汝敬认为,目前关键问题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日本超过欧洲,韩国超过日本,都是依靠的低成本、高效率。
“现在综合看,中国还是有一点成本优势的。”朱汝敬说,而随着近年来钢材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中国造船材料成本已经平均比日本和韩国高出15%—20%。“我们一直依赖的劳动力优势在生产效率低下和原材料成本高昂的情况下已经基本被抵消了。”他说。
中国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王继先也认为,从产业结构调整、造船业本身和所需要的生产要素来看,产业转移已经朝向中国,但她提醒,韩国和日本仍在极力保住其世界第一、第二造船大国的地位,尤其是在海洋战略受到很多国家格外重视的背景下,韩国和日本更把支撑海洋强国的船舶工业作为长期发展战略,并加大了对自己战略的调整。
得三大主力船型者,得天下。吴强认为,以世界年造船产量为6000万吨计算,争取用5~l0年时间使我们的产量占到世界市场份额的约40%,即2400万吨左右,就载重吨而言,中国就是世界造船大国了。
他建议,紧紧抓住散货船、油船、集装箱三大主力船型作为开发、设计、建造的重点,并着力突破LNG船及海洋工程等高端市场,提高船用配套设备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船舶工业综合竞争力。
船型开发能力薄弱,仍然是中国船舶工业的“软肋”,没有摆脱主要依赖外国设计公司的局面。
“由于核心技术的缺乏和对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不足,不少造船厂的技术力量主要是应付生产任务,而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技术储备和技术开发。”国内一家造船企业的开发人员说。
王继先表示,日本和韩国早期虽然走的都是技术引进的模式,但中国这两个邻国之所以迅速发展为世界第一、第二的造船强国,关键是他们在引进技术过程中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消化吸收并最终走向了发展自主产权的道路。
中国也应不失时机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今后中日韩三大造船国之间的竞争将从价格竞争、规模竞争更大程度地转向技术竞争、创新竞争,即从以价格争市场、以规模求增长转向以技术求效益、以创新求发展。
此外,中国还应对国外企业到中国建设分段厂和造船厂采取适当应对措施,维护我国船舶工业的利益,同时增强经营、管理能力,防止经营决策失误,减少风险,提高效益。(来源:中国水运报)
编辑:
hun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