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专家首次透露李峰所驾驶迫降歼10的损坏程度
2009年03月27日 09:12新京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相关标签: [歼10]

资料图:中国苏-30的一次事故,事发因俄罗斯专家在座舱检修飞机时错误的收起了前起落架。据报道,此次歼10迫降滑跑的后半段,因动力不足液压失灵,前起落架逐渐收起,前轮擦地滑行一小段至完全停下,造成磨损。受损状况应与此类似。

关键点3 弱动力飞行

非常状态抛弃常规操作

问题:弱动力飞行就是在原始动力状态下,飞机动力突然消失或衰减。去年希思罗机场波音飞机事故,就是动力消失后飞行员没有推杆而是拉杆,飞机迅速下沉,最后拉杆拉不住蹾在土地里。

徐勇凌表示,李峰并不知道弱动力飞行操纵的概念,但他是完全按照弱动力操纵的要领进行的。弱动力飞行的诀窍是:不能拉杆而要推杆,要保持速度,李峰恰恰是这么做的。

此外,当时几十个告警信号灯闪烁,又没有姿态数据,可供参考的东西很少,只有一个跑道。是看仪表还是看其他东西?李峰就看一个地方———跑道。如果他把注意力放到其他地方,结果不可预想。

李峰还做了两个关键的违返常规的动作:放起落架和放减速板。理论上讲,停车后不应该放减速板。但此时只要能减速就是最佳选择。最后飞机着陆时度是310公里,仅比正常速度大了15公里。

关键点4 着陆技术

飞机雷达罩仅磨损十余厘米

问题:着陆技术对空滑迫降是最关键的。上世纪80年代肯尼亚一架飞机在大西洋上迫降,机翼先着陆,飞机分为四截,乘客全部遇难。

徐勇凌说,这次李峰是在80米做着陆动作,而正常的是在20米做。提前拉杆,速度控制得比正常大了近80公里。因为迫降俯角大,因此减速要快。正常减速是50公里,这次减速是100公里。

着陆后,因为前起落架没有放到位,所以减速伞放不出来,可能会冲出跑道。但李峰拉应急刹车,飞机速度减到180公里左右。此时将前起落架收起,前轮缓慢磕地,滑行,飞机前部雷达罩磨损大概十多厘米,很小很小,而且他在快停下的时候,还有意往一边偏了一下,这是考虑到后面的飞机有可能着陆。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杨华云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