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产到户1957年受阻 罪名是“包糖衣的砒霜”
2009年12月25日 14:11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同年11月19日,浙江省温州专区机关报《浙南大众报》,针对永嘉县搞包产到户,发表《不能采取倒退的做法》的评论。评论认为:“永嘉县燎原社搞包产到户,“在生产方式上就从集体经营退到分散经营,”“是打退堂鼓”。

针对社会上对包产到户的非难,1956年11月26日,浙江省委副书记、农业书记林乎加在全省报刊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说:“现在合作社要研究体制问题,要从生产出发,”“如何有利就如何办。如包工包产问题,有的产量包到队,队包给组或户、社员,这本来是先进的,但有的办社干部大叫大喊是‘倒退’。这是主观主义。”

1957年1月4日,浙江省委又专门召开调查研究座谈会,指名要永嘉县派人参加会议汇报包产到户问题。县委副书记、农业书记李云河、县委农工部干事戴洁天参加了会议,并向省委详细汇报了包产到户的情况。林乎加主持会议并于1月6日讲话说:“永嘉对生产管理是动了脑筋的,却叫报纸批了一顿。……有人讲永嘉的办法是‘倒退’是‘小农经济’,这是不对的,是站不住的理论。社队都保存下来,怎么会成单干呢?”

永嘉县包产到户的实验得到浙江省委副书记、农业书记林乎加的充分肯定和热情支持。

永嘉县委副书记、农业书记李云河针对各级报刊对包产到户的批评,于1957年1月27日,在《浙江日报》发表文章:《“专管制”和“包产到户”是解决社内主要矛盾的好办法》。文章说:“时下‘个人专管制’和‘包产到户’的做法,除去某些同志赞成并提出一些有益的商讨意见以外,很多同志都‘骂’包产到户不好,有的地方已经(被)骂臭了。”“我对这个问题却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这个办法是有效地提高社内生产力的先进方法,它能调动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理由是:“第一,“实行‘专管制’和‘包产到户’是为了补充集体劳动的不足。谁都知道,集体生产是好的”,“但是,‘天天集体’、‘事事集体’,把整个时间和整个精力经常‘集体’在一个地方,群众是不赞成的。”“专管地段”和“包产到户”的做法,“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利用率,能够使原来的还在个体经济阶段时劳动的主动性、细致性和现在集体劳动的优越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为合作社的生产服务,使集体劳动完满无缺。”“它和‘单干’是有本质上的不同的。”第二,“不能说‘专管制’和‘包产到户’是‘拉倒车’。”因为没有改变所有制;因为生产仍然是在社和队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因为合作社更能具体地实行“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谁劳动得好谁就分配多。第三,“在没有机械化的情况下,现在还是利用手工劳动、畜力耕种的时候,光是强调用‘大规模的生产’方式是不够的。”“像‘雕刻’和‘绣花’一样细致的农业生产,在目前主要是手工生产的条件下规模太大并没有多大益处。”

围绕第一次包产到户的争论,虽然一直没有停止,但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前,争论双方都能在报刊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基本上是正常的。从反右派斗争开始,在农村开展两条道路“大辨论”中,对包产到户的主张,已不再是不同意见的争论,而是严厉的批判了。

批判声讨:先行者横遭厄运

在轰轰烈烈的反右派斗争中,1957年7月31日,《浙南大众报》发表了《打倒“包产到户”,保卫合作化!》的文章,文章火药味十足,说“包产到户”的本质是“挂羊头卖狗肉”、“挂着社会主义的牌子,走资本主义道路”。文章说:“‘包产到户’现在虽然已在许多地方被丢进了垃圾桶,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抱着狐狸精当美女’,恋恋不舍。”文章列举了“包产到户”的10大“祸害”后说,“按劳分田,包产到户”是“右派分子用来射击农业合作化的一支毒箭,是包着糖衣的砒霜”。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高化民   编辑: 石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