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万里湾的碎片
日本福冈县被认为极有可能是蒙古和日本交战的地方。从地理位置上来讲,福冈位于日本九州岛西北部,到中国和朝鲜半岛都非常近,其与汉城和上海的直线距离甚至比到东京的距离还短,历来被称为日本的“亚洲门户”,也算得上是极佳的登陆点。蒙古舰队是否沉没在福冈附近海域?
东京大学的海洋工程学教授茂在寅男(Torao Mozai)曾与参加“神风特攻队”的士兵一起服役,非常了解“神风”传说在日本军营中的影响力。然而,茂在教授始终不相信是所谓的“神风”拯救了他的国家,并在退休后极力追查传说背后的历史真相。他从1978年开始在福冈附近海域寻找蒙古舰队。遍寻不获之后,他听说长崎县鹰岛的渔民经常从伊万里湾捞出古怪的东西,于是将阵地转移到了伊万里湾。
鹰岛位于长崎西北部,岛上渔民祖祖辈辈都在南部的伊万里湾打鱼,但令他们头痛的是鱼网总是从海底捞出碎陶片,常常划破鱼网。1974年的一个清晨,渔夫向江国一(Kuniichi Mukae)在海边沙子里挖出了一个生满铜锈的铜块,上面刻着古怪的文字。向江国一不知道自己捡到了什么,他把这块金属带回家,扔进了工具箱。
1980年,茂在寅男来到伊万里湾寻找古物。消息传开,向江国一想起自己几年前捡来的铜块,他回家翻出工具箱找到那块方形的金属,交给了茂在寅男。很快,这块金属被鉴定为一枚铸造于至元十四年(1277年)的铜印,上面刻着蒙古人独创的八思巴文,属于蒙古军队中的一名千夫长。从接到铜印那一刻起,茂在寅男就相信自己找到了忽必烈大汗舰队可能藏身的大概位置:鹰岛。
茂在寅男用声纳探测了整个伊万里湾的海底,发现海湾里存在着一连串的声纳异常,但最终没有发现沉船或其它大型残骸。除此之外,茂在教授找到了大量的文物,包括刀剑、陶瓷、箭头等,虽然没有确证此地即为忽必烈舰队的沉没之地,但他为日本新生代的考古学家指明了方向,其中便包括林田宪三(Kenzo Hayashida)。
林田宪三1981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考古学硕士学位,此后回到日本并选择了水下考古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他的目标也是寻找忽必烈“消失的舰队”。
正当林田宪三对从哪里开始寻找大汗的舰队一筹莫展之际,鹰岛铜印的消息传来,林田宪三也有了方向。1994年,他成为九州·冲绳水下考古学协会会长,组织了一支由潜水员、考古学家、海洋学家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考古队,在伊万里湾进行保护性发掘工作,从10月中旬开始,为期两个月。
针对蒙古舰队存在证据始终缺失的情况,林田宪三决定从寻找大型船舶存在的证据入手,首先确定海底声纳异常是地形的自然起伏还是舰队的残骸。
潜水点离海岸只有一百多米,林田和其他潜水员乘快艇来到指定位置。他们要找寻的谜沉睡在十多米深的海底,覆盖在一米厚的淤泥之下,已被掩埋了七个世纪。
考古队在一点五米厚的淤泥下找到一个巨大的木质结构物体——一个超过一人高的木锚。林田宪三迅速将之转移到实验室,浸泡在高浓度的糖水中,并进一步分析木锚的来源。根据木锚的尺寸,可以确定其来自于大型的远洋船只,但它是否是就来自1281年征讨日本的蒙古舰队呢?
研究人员从木锚里提取了花粉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制造木锚的材料是产自中国的红栎木;C14测年表明木锚所用木料距今770±90年,即树木生长于1134-1214年这个时间段里,而蒙古舰队侵日发生在这个时间范围的右侧,时间上基本吻合;同时,木锚中镶嵌的花岗岩成分与中国福建的花岗岩成分完全一样。
1994年调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这次调查中,林田宪三的团队一共找到了三个巨大的木锚,其中两个镶嵌有花岗岩。在九州·冲绳水下考古学协会接下来组织的几次调查中,林田宪三的团队又相继发现了七个同样的木锚,这说明他们找到的是一支舰队。而根据木锚倒向海岸排列的特点,专家断定船身应该沉没在木锚和海岸之间。随着清理海底淤泥工作的深入,潜水员打捞出了几千块破碎的船板,还有蒙古士兵的头盔、刀、剑、箭头、士兵的遗骸甚至还有世界上最早的“炮弹”。
林田宪三最终找到了忽必烈大汗征日霸业的梦碎之地。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张毅
编辑:
刘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