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苑战国:我怀疑草原上常见的黄羊被我们打绝了
2009年09月29日 12:03凤凰网知青 】 【打印共有评论0

五、布林圣泉

下午,我们去布林庙看圣泉。刘万才也开着他的夏利车陪我们前去。布林庙在师部北边二三十公里处。圣泉离师部如此之近,按说应该早有耳闻。可我在兵团时,似乎只听说过“伯林庙”这么个地名(音也与现在不同),压根没有听说过圣泉这档子事。

通往布林庙的路是石碴路,不太好走。车在石碴路扬起的烟尘中,跑了三四十分钟,才在一处小坡上停下来。小姜说,这就是布林庙。可周围并没有什么庙宇,只有一处10米见方的水泥砌筑的大坑。

坑边立着一块书有“布林圣泉”字样的大石头,看来这儿就是圣泉了。人们纷纷与大石头合影拍照。大石头的台基还很新,看来大石头立在这里还没有多久。

大坑的边缘铺了石板,斜坡上镶嵌了鹅卵石,还对称地修了两处阶梯。在一米多深的坑底,修了一个宛若明镜的圆池,池底也铺满了鹅卵石。池的直径大约有5米。泉水就从池底不声不响地冒出,虽然几乎看不到水流涌动的迹象,但冒出的水却不少,在池口就能看到水在不停地向外流。泉水流向外面的小沟,小沟很浅,也很短,沟底铺有石子。泉水缓缓地流过小沟,隐入深草之中,不知去向。

泉水极清,极凉。小姜说,这是真正的天然矿泉水,喝了可以治拉肚子。人们纷纷倒掉饮料瓶中的水,罐装圣水。小姜又说,用泉水洗脸冲头,能美容提神,又有人到出水口去洗脸。

庙没有了,只见到了圣泉,不知圣泉与当年的庙宇是什么关系。

离开布林庙,我们又参观了附近的“蒙古包”景点。在木栏围成的景点内,有十几座轻质建材建成的“山寨”蒙古包,不仅高大,而且色彩艳丽,还装有塑钢类的门窗,大概是接待游客的特色旅馆吧。遗憾的是没有看到有人在里边活动。

景点里只有一座真正的蒙古包。它扎在了景点的边缘,门口架着锅,锅下冒着浓烟,有蒙族老乡在杀羊做血肠。

景点外的草地上,有四位身着民族服装的蒙古青年在练习骑马捡拾放在地上的彩旗,动作非常潇洒。

回到师部,大家自由活动。我和李津荣特意去看当年我们建设的礼堂。记得那时为了赶工期,我和另一位钢筋工冉俊杰,夜以继日地铺设楼板的钢筋。大灯下蚊虫乱飞乱咬的情形还历历在目。

当时的工程技术人员是基建科的职工金保华和赵祥林,他们为楼板设计的钢筋又粗又多又密,我和冉俊杰连续干了二十五六个小时,才绑扎完。

陈书贺是礼堂工程的现场总指挥,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条件下,他组织大伙用人力将三角屋顶架固定到了6米高的墙上,完成了礼堂工程中最惊险的施工。

来乌拉盖的路上,他还念叨起礼堂屋顶,担心木结构的屋顶腐朽了会出事故。我说到了乌拉盖,咱们给老战友们提个醒。

到了礼堂,发现它已改为超市,二层也不再只是放映室那一小块地方,而是覆盖了整个礼堂。原来礼堂已进行了改造,拆去了屋顶,加筑了柱子,增建了一层。看来,陈连长担心的问题已不存在了。

晚上,乌拉盖管理局做东,在乌拉盖大酒店设宴招待我们。管委会年轻的刘副主任代表当地领导出席宴会。

宴会还邀请了继陈书贺之后任战勤连连长的陈明远,以及他的夫人王芳,因为明天他们要带着我们参观他们的农牧场。

陈明远听说我们到了乌拉盖,特意跑200公里,从他的点儿上赶了回来。

六、留在乌拉盖的战友

晚饭后,我们一行人去看望为我们此行操劳的刘万才。刘万才是中专毕业后分配到兵团的。兵团交地方后,他担任了乌拉盖税务局局长。退休后一直与内地的战友保持着联系。

他的家临街,一个大院,三间北房,是一栋房子的东边的部分。院子有一半种了东西,黑暗中感觉有花也有菜。三间房子,中间的是客厅,两边的是卧室。屋里铺了瓷砖,吊了屋顶,东墙上挂了一幅很大的画。

刘万才的夫人对大家很热情,切了西瓜招呼大家吃。他的女儿也出来与我们见面。

在我们谈论兵团战友近况时,刘明山说他要去看一看住在附近的乌力吉。刘明山刚到兵团时与我同在三排七班,后来调到炊事班喂猪,再后来就去了邮局。乌力吉是邮局的老职工。

刘万才给我们介绍说,留在乌拉盖的知青已不多。战勤连留下来的,除了姜延俊、韩世忠,还有郭耀增、韩福林和永向前。

他说,近来一直找不到郭耀增,不知他是不是还在乌拉盖。郭耀增是我们连的烈士郭瑞先的叔叔,本不是知青。他是在郭瑞先因工棚倒塌而牺牲之后,以烈士亲属的名义调到兵团的。而韩福林最近患了脑血栓,行动不便。我们到乌拉盖的消息,还没有告诉他。我们商定,抽时间去看看韩福林。

闲聊中得知,韩世忠开了一家汽车摩托车维修店,生活没有什么问题。他自己就有一辆小汽车。姜延俊曾任战勤连最后一任连长,不过那时已改制为建筑公司。后来公司黄了,他就养了几十只羊过活。另外,他有两处住房,自己住在52团团部的那套,将乌拉盖的一套出租,补贴家用。永向前是蒙族,中专生,学的是畜牧兽医。他自己开了个兽医站,也还不错。刘万才说,永向前生了五个女儿,被人称为“五朵金花”。

聊到10点多钟,刘明山还没有回来。看来是战友相见有说不完的话啊。为不影响刘万才休息,我们只好去叫刘明山。乌力吉恋恋不舍地把刘明山送出来。乌力吉已八十多岁,身体还挺硬朗。刘明山说,乌力吉见了他,激动得落了泪,拉着他的手说个没完。

8月27日早上5点多,人们就起了床,出去转街。因为李津荣一直惦念着她工作过的幼儿园,我决定利用这个时间提前找寻一下。

我和刘明山一起由战勤连向东沿小路寻找。走出不远,就发现一栋挂着水泥瓦,山墙露着泥皮的房子,一看就是兵团旧房。敲门探询,应声而出的老者告诉我们,此处是六师司令部的地方,此房原是师首长的住所,一栋六间,三间一套。现在他住着其中一套。他说他姓黄,已七十六岁,是原52团的职工。

他告诉我们,原来的小学校和幼儿园都在东边,在东边那些小楼的背后。不过他不知道幼儿园的房子是否还在。他还告诉我们,乌拉盖的建设得到外界的大力支持。乌拉盖蒙中的教学楼是香港人捐建的,医院是德国人捐建的,52团小学是摩托罗拉捐建的。

我们依照老人的指点,找到了东边的那些小楼,但无法深入到小楼后面寻找,只好作罢。看来妻子是没有机会看她的幼儿园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苑战国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