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苑战国:我怀疑草原上常见的黄羊被我们打绝了
2009年09月29日 12:03凤凰网知青 】 【打印共有评论0

三、重遊故地忆当年

10:10,我们又驱车去探访当年的采石场。当时师部基建需要大批的石料,师里就让我们连在冬季打石头。冬季基建无法施工,让我们去打石头可以说是最科学的安排了。

石头山在师部西边约十几公里的地方,与乌拉盖大苇溏遥遥相望,景色颇佳。

10:40,车到石头山,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当年52团4连职工采石场。陈连长回忆说,当时是他们首先在此山开辟了作业面。作为后来者,我们连把作业面开在了与他们不远的高处上风头。这对他们来说,显然很不公平,凭空增加了不安全因素。他们很不满意,多次找我们交涉,还想动武,但慑于知青的凶悍,最终默认了现实。

我们放炮时,他们一定会提心吊胆,肯定少不了诅咒我们。

打石头是一项很危险的工作,我们曾出过不少险情,战友王德元就在打石头时砸断了手指。时任副连长的陈书贺就负责带领我们打石头。他在部队时干过工程兵,还是班长,对于放炮崩山之类很是在行,出了险情一般他都能妥善处理。

余康对石头山也很有感情。他是我们连的羊倌,曾在此放过羊。他也给我们讲起了他放羊时的趣事。

当年我也在此处打过石头。曾与范忠在风雪中比赛抡大锤。那时十二磅的大锤一气抡几百下都不成问题。

40年后,我又站在了高高的山顶,仰望着湛蓝的天空,俯瞰着无际的碧野,胸中又漾起了当年的豪情。

人们纷纷拍照留念。我和李津荣合影,韩泰青和刘国娟合影。为增添情趣,刘国娟还把一把红伞放在了我们侧卧的草地。照出的照片真是美极了,将其作为草原旅游的广告都不为过。照片中我们依然如当年那般充满朝气,周身散发着青春活力,仿佛我们还是当年的我们。

下山时我们还忆及当年趣事。当时,山下扎有牧民的蒙古包,知青们去牧民家“串包”,淳朴的牧民会拿出奶茶、奶豆腐、小炸食等食品热情款待。可天津知青孙爱民等去“串包”时,人家见他们不会蒙语,便与他们面面相觑地对坐。孙爱民等急了,憋出一句“巴达依地(蒙语吃的意思)小馃子(知青不知蒙族炸食叫什么,就叫它小馃子)”。人家依然没有反响,他们只好尴尬地告辞。此事传开,成为笑话。

离开石头山,我们又驱车去了六师砖厂。砖厂曾是我们连打“攻坚战”的重要战场,那儿的32门轮窑及为其配套的32米烟囱,都是我们连建的。

车到砖厂,高耸的烟囱犹存,高大的窑炉犹存,窑边依然垛着红砖,只是不见了当年的知青。听碰到的砖厂民工说,在这儿干活的都是后来的移民,收入并不理想。

看到砖厂的烟囱,陈连长忆起当年建窑时的情景。当时刘桐副师长主抓师部基建,他要求尽快建起轮窑,以尽快出砖,建成师部大礼堂。而建设轮窑的关键是建好大烟囱,这在当时的草原,绝对是“高精尖”技术。为提高战士们的专业技能,连里还在1973年安排了一大批人到保定培训。

1974年春,建烟囱的战斗打响,时任副连长的陈书贺和副指导员王会元,分别带领一批人,轮番上阵。

一次,陈连长带班在已建起20米的烟囱上抢工时,无意间发现一股旋风向他们刮过来,当即命令大家立即下去躲避。上边的七八个人都上了卷扬机吊篮,而他因发现有东西要拿,又从下行的吊篮中爬上架子。拿了东西之后,他只能顺着架子往下爬。当他爬到离地面还有三空时,果断地跳下去,清点人数,发现所有人都已撤离,才放了心。

人们刚躲到安全的地方,旋风就到了。呼啸的大风刮得人睁不开眼,只能听到东西噼啪落地的声响。

大风过后再看现场,陈连长惊出一身冷汗。架子虽没有倒,但架子上的脚手板、灰槽子、钢筋、砖,都掉了下来。竖着落下的脚手板插入地下十几公分,竖着落下的钢筋深深地插入了脚手板。如果不是果断撤离,肯定要出大事故了。说起此情,陈连长至今还在后怕。

技术培训时,我学的钢筋工,砌烟囱用的钢筋就是我加工的。我还是连队的报道员,在烟囱建好后,我曾写了篇报道寄给《兵团战友报》。稿件在1974年8月20日见报。

韩泰青技术培训时,学的是操作柴油发电机,主要是为师里的混凝土搅拌机提供动力。韩泰青以前曾当过上士,总跑大石寨(白阿线上的一个车站,设有六师物资转动站)。刘国娟想让他捎东西,见面时问他:“韩泰青,上大石寨吗?”此话被好事之徒听到,传为大家取笑韩泰青的见面语。没想到最终他俩还真的成了夫妇。

陈连长说,刘副师长对工程进度抓得非常紧。建礼堂时,他站在雨中看战士们施工。他妻子给他送来雨衣,他扔掉不穿。说战士没穿雨衣,他也不穿。战士们见此情,都干得更欢了。

余康的弟弟余健是六师车队的。他想去看看车队的现状。我们驱车回师部向东行,走马观花地看了乳品厂、被服厂,最后在车队所在方位停下来。余健察看后,指着一个大院砖砌的门柱说,这是当年车队的门柱。不过对于院内的房子,余健也辨不出哪是当年故旧了。听小姜说,这两个门柱还是特意留下来的呢!

四、师部变成了漂亮的小镇

我们去石头山时,曾看到师部西边有一个顶着小红帽的塔状建筑,塔下有水泥地面的广场,周围还有红色的小柱子。据小姜说那儿要建一个花园,以供人们晨练。师部还要建专门的晨练场所,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师部街容街貌的变化也让人惊喜,已有三条宽阔的马路贯穿东西,马路两侧已是楼房林立。虽然以三四层的居多,但都相当齐整。街面上百行百业,经营什么的都有,一片繁荣景象。

记得2003年韩泰青回乌拉盖时也照过照片,那时街面上只有破旧的平房,与今日的乌拉盖判然两地。

听韩泰青说,2007年他第二次回乌拉盖时就已面貌大变,还建起了喷泉广场,其时尚、漂亮,超过了许多内地城市。广场管理人员听说他们是来怀旧的兵团战士,还专门为他们打开了音乐喷泉(当时只有他们几个人),以展示风采。

小姜说,师部不仅修了环路(好像北环还没有修好),还在建设景观大道呢。我们在余健看过车队之后,便绕道南环路,观赏新景观。

景观大道双向6车道,建筑主要集中在路的北侧,其中不少大楼还在建设之中。已建好的乌拉盖大酒店很气派,据说是五星级。还有政府办公大楼、法院大楼、税务局大楼等,都非常壮观。老干部活动中心则建有从楼外直登二楼的高台阶,有如人民大会堂。人们议论,进入此楼要费些气力,会不会是特意如此,让老干部们锻炼一下身体呢?

听韩泰青说,路的南侧还要建电影院、水上公园等公共设施。看来这里的文化娱乐会上一个新层次。

景观大道的路灯也很别致,不似一般路灯只有一两个灯泡孤单在挂在线杆顶部,而是灯海战术,由上百盏白色筒灯分八至十层,自上而下地团团地包裹着线杆。想象着灯亮了之后,一定会像一根根灯柱,足够漂亮。只是感觉可能会更费电一些。

另外,我们还在主街看到了步行街,想来里边会更热闹些。

中午在北方酒店聚餐时,除了邀请早上已见面的战友,我们还邀请了曾在战勤连工作过的乌拉盖管理局的领导郭金元和高书鹏。郭金元曾在战勤连任过班长。兵团交地方后,曾任乌拉盖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高书鹏曾在早期的战勤连工作过。后任乌拉盖管理局的党委副书记。

高书鹏虽然很早就调出了战勤连,但还能记得那时的战友,他见到李津荣,当即就说:“你是战勤连的元老。”

郭金元、高书鹏代表留在乌拉盖的战友对我们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乌拉盖后来的情况。六师师部这块地方已改名巴音胡硕镇(意为富裕的山嘴),成为草原新城。它是乌拉盖管理局的所在地。乌拉盖的总人口已达两万,大部分住在镇上。已建成两座煤矿。年财政收入达到1.7亿元,公务员平均工资达到3000元。贺斯格乌拉到霍林河的铁路月底就正式通车。

午餐时,战友们互相介绍情况,诉说思念,气氛非常热烈。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苑战国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