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终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2009年01月21日 15:39党史博览 】 【打印

把恢复高考制度作为一个突破口

早在1975年下半年,正在推动全面整顿的邓小平就主张“从中学生里挑好的,要直接上大学”,还批评大学毕业后当农民是极“左”。邓小平的这些正确意见,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中被批判为“妄图腰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他本人则被诬蔑为“‘拔根’复辟的总代表”和“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罪魁祸首”。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自告奋勇抓科技和教育。1977年8月8日,他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建国后17年的主导方面是红线,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取得了很大成绩。我国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自觉自愿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这就是著名的“八八讲话”。9月19日,邓小平专门找来教育部主要负责人谈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他一针见血地指出:1971年姚文元修改、张春桥定稿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里,讲了所谓“两个估计”。“两个估计”是不符合实际的。邓小平这次谈话以后,教育部即以大批判组的名义,发表题为《教育战线的一场大论战》的文章,对“四人帮”炮制的“两个估计”进行批判。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推翻了套在广大知识分子头上的精神枷锁,对作为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指导理论的“再教育”理论也是一个间接否定。

与此同时,邓小平积极推动恢复高考。1977年7月29日,邓小平在同教育部几位负责人谈教育工作时指出:“有几个问题要提出来考虑,是否废除高中毕业生一定要劳动两年才能上大学的做法?”在“八八讲话”中他又指出:“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在“九一九讲话”中他又专门谈到招生问题,他说:“为什么要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大学生?道理很简单,就是不能中断学习的连续性。18岁到20岁正是学习的最好时期。过去我和外宾也讲过,中学毕业后劳动两年如何如何好。实践证明,劳动两年以后,原来学的东西丢掉了一半,浪费了时间。采取直接招生的办法,并不是不要劳动,劳动可以在中小学就注意。”他还对招生的条件提出了明确的意见,他说:“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邓小平的这些讲话,对恢复高考有着很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它改变了196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中学毕业生“面向农村、边疆、工厂、基层”的分配原则,使中学毕业生不必先上山下乡劳动几年,而可以优先选择升学读书;另一方面,它改变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行了7年之久的“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不考试的做法,使许多无“后门”可走和家庭出身不好的知青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离开农村。

在邓小平的推动下,1977年冬恢复高考。1977年首届高考,全国有570万人参加了考试,其中知识青年约占半数。这一年,全国高等学校共招收新生27.3万人,其中知青7.9万人。1978年,全国共有610万应届毕业生和在乡知识青年报考。高等学校录取新生40.2万人,其中知识青年入学人数猛增至27.1万人。

中断了10年的高考制度的恢复,客观上加快了结束上山下乡运动的步伐。

主张把上山下乡纳入城镇就业轨道

“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演变成一场规模巨大的政治运动。特别是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发表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迅即掀起高潮。仅在1969年一二月间,全国就有155.6万名知青到农村安家落户。从1967年至1976年,共有1400万名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广大知青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为农村的建设、边疆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文化大革命”中的上山下乡运动也产生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多数下乡知青在生活上不能自给;许多知青的婚姻、住房、医疗、学习问题得不到解决;知青下乡加重了他们家长的经济负担;安置知青的国营农场人满为患,劳动生产率逐年下降;在人多地少的农村社队,还形成知青与农民争口粮、争工分的矛盾,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困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为上山下乡运动发起人和最高决策者的毛泽东,曾于1973年4月25日、1976年2月22日先后两次作出批示,说“知识青年问题容当统筹解决”、“知识青年问题似宜专题研究”。但由于上山下乡运动本身固有的矛盾等原因,知识青年问题一直没有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知青问题一度成为知青、劳动、工资、物资、物价等五大老大难问题的头号老大难,成为困扰党和政府的一大社会政治问题。有一次,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在谈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时说:“社会上议论很多,四不满意是我讲的。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社队不满意、国家不满意。”当时分管知青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曾无奈地说:“知青工作很复杂,我们几个副总理一提起这件事就感到头疼。”另一位负责组织人事的副总理纪登奎也说:“知青工作搞得好,是培养一支生力军,搞不好是不安定因素。”这些都表明,知青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千百万知青的利益和命运,而且牵动着千家万户,影响着整个社会,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两个凡是”的思想桎梏,在知识青年问题上,1978年以前尽管经过几次大的调查研究,但是从中央的决策来看,一直没有突破禁区,以至于当时一位西方学者断言:“彻底废除下乡计划似乎是最不可能的选择。”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罗军生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