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抱残守缺的曾国藩
2009年02月08日 17:51曾国藩研究网 】 【打印

因此,大量西方武器的购买及军工企业的创办,加速了中国军事装备近代化的进程。曾国藩于1861年创办安庆机械所,这是中国第一家生产近代化武器的军械所,虽然其规模不大,但毕竟是中国近代化军事工业的开端。在机械所内,曾国藩提出了“始而演习,继而制造”的方针,成功的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木壳轮船。此后,曾国藩又派容闳去国外采购了一百多种机器,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地引进西方的机械设备。自此以后,1865年曾国藩与李鸿章又创办了以制造枪炮弹药为主的江南制造总局,制造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艘大型兵舰“恬吉”号,曾国藩为此曾不无自豪地说:“中国自强之道,或基于此。”以后,又相继制造出了“威靖”、“操江”、“测海”等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兵舰。从中国用土法制造旧式船炮到采用新技术制造新式兵轮和枪炮,从规模较小的安庆军械所到颇具规模的江南制造局,这表明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上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于加速军事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 改革旧的用人、育人思想,

第一个启用归国留学生(容闳)的朝廷官员。容闳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受过新教育的熏陶,他从美国载誉归来,怀抱着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首先投身于太平天国,提出了一些富国强民的思想,但由于战争的原因,太平天国将领没有采纳他的带有资本主义思想的理论。容闳在失望之余,经人介绍投奔于曾国藩的麾下,没想到曾国藩对容闳却给予了重用。

第一,重视科技教育,培养科技人才

曾国藩是一个具有经世致用眼光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根据社会需要、致力于国富民强、力主学习西方。“使彼之长,我皆有之”办洋务,不能光靠“智巧洋人”。因而,他以厂矿为依托,创办技校,致力于培养新型科技知识分子。1867年,曾国藩视察江南机器局,容闳“乘此机会,复劝其于厂房立一兵工学校,招中国学生肄业其中,授以机器工程之理论与试验,以期中国将来不必用外国机器及外国工程师”。曾国藩“极赞许,不久遂得实行。”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技工学校。技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官才”,而是造就一批懂专业的科技人才。学堂不是以科举选人才,也主要不是以孔孟之学教育学生故在教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上,均按学以致用原则,配合应用科技教学。这本身就是对传统教育的否定,实际上已向几千年科举进士制度提出了挑战,为近代中国的科学教育起了奠基作用。

第二,改革旧的育人思想

曾国藩于同治10年7月3日奏折曰:“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本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学成而归。使本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西人学求实济,习见其器,躬亲其事。此中奥密非遍览久习,则本源无由洞沏,而曲折无以自明。百闻不如一见,比物此志也……选材盖聪颖弟子不可多得,必其志趣远大,品质朴实,不牵于家累,不役于纷华者,方能远游异国,安心学习……沿海各省聪颖幼童,每年以三十名为率,四年计一百二十名,计回华之日,各幼童不过三十名上下。年力方强,正可及时报效。……此系官生不准在外洋入籍逗留,及私自先回遽谋别业。赴洋幼童学习一年,如气性顽劣,或不服水土,将来难望成就,应由驻洋委员随时撤回。”这是曾国藩临终前一年经过深思熟虑后会同李鸿章的联合奏折,折中对赴洋学生培养之目的、安排、选拔、管理等方面均作了详尽的论述,从而为以后加速中国的革新开放奠定了基础。

曾国奏派幼童赴美留学,开创了中国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的先河。这些留学生到了大洋彼岸,受到资本主义熏陶,逐渐摆脱旧文化的羁绊,接受资产阶级新思想。留美学生副监督容闳在回忆录中写道:这些留学幼童“终口饱吸自由空气,其平昔性灵上所受极重之压力,一旦排空飞去,言论思想,悉与旧教育不侔”。[11]派遣学童出国留学,这对中国传统教育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引起了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并为国家陪奍了一大批有用人才,如詹天佑、唐绍兴等,对于中国教育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的思想也是由于接受容闳之建议,容氏《西学东渐》中有〈予之教育计划〉一章,中云:“政府宜选派颖秀青年,使之出洋留学,以为国家储蓄人材。派遣之法,初次可先定一百二十名学额以试行之,此百二十人中,又分为四批,按年递派,毎年派送三十人,留学期限,定为十五年。学生年龄,须以十二岁至十四岁为度,视第一、第二批学生出洋留学,著有成效,则以后即永定为例,每年派出此数。派出时并须以汉文教习同往,庶幼年学生在美,仍可兼习汉文。”

可惜曾国藩在第一批留学生出国前的几个月就病逝了,对于曾的逝世,容氏甚为感悼,并曾述及曾国藩对于中国教育之影响以及曾氏爱护教育之热忱于其书中。其言曰:“曾之逝世,中国不啻坏其栋梁,无论若何,无此损失巨也。时预备学校开学才数月,设天假以时,使文正更增一龄者,则第一批学生已出洋,犹得见其手植桃李,欣欣向荣。惜夫世之创大业者,造化往往不锡以永年,使得亲手创之事业之收矣!此种缺憾,自古如斯。然创业之人,既播其种子于世,则其人虽逝,而此种子之孳生繁殖,固已绵绵不绝。故文正种因,虽未获亲睹其结果,而中国之教育前途,实已永远蒙其嘉惠。今日莘莘学子,得受文明教育,当知文正之遗泽,勿忘所自来矣。文正一生之政绩,忠心,人格,皆速过于侪辈,殆如埃浮立司脱高峰独耸于喜马拉雅诸峰之上,令人望而生景仰之思,予闻文正临危时,犹念念不忘教育事业,深望继己之李文忠有以竞其之志云。”[12]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彭爱华 郭萼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