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抱残守缺的曾国藩
2009年02月08日 17:51曾国藩研究网 】 【打印

【摘要】:曾国藩作为近代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名人,关于他的各种著述已很丰富。本文主要论述他的革新开放思想及其有为表现,并论证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关键字】:曾国藩 革新 开放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续至今,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对于他为官、用兵、处世、治学、修身、齐家、理财等诸方面,是是非非,前贤今人均有较多的探究,而对其革新开放思想则缺乏相应的认识,故本文欲以一己之管见,期收抛砖引玉之功效。

一、 革新开放思想及背景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革新”指“革除旧的,创造新的”;“开放”指“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因而“革旧创新”总的来说就是“革除旧的,创造新的,并解除与社会不相适合的封锁禁令和思想,开启民族发展的未来。”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要求变革的时代。面对阶级斗争的巨大风暴,社会的动荡不安,曾国藩一方面将主要精力投入到镇压农民起义的军事战争中,另一方面却对清政府的腐败行为极为不满。认识到不进行全面的改革,是难以维护清朝的统治的。因此,他无论是在激烈的军事斗争中,还是在平时的官宦生活中,都能注重改革,除弊兴利。特别是他利用在镇压太平天国中所取得的权力,在自己管辖地盘内,努力进行改革。

作为近代中国的名人,革新开放理念是他思想的灵魂和精髓。是在当时中西文化激烈碰撞、西学逐渐东渐的大背景下,他站在时代的前列,把捉时代的命脉,率先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革新开放思想。

二、 曾国藩革新开放思想的内容及有为表现

曾国藩在《杂著·劝诫委员四条》中说:“今世万事纷纭,要之不外四端:曰军事:曰吏事:曰饷事:曰文事”。曾国藩的改革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下面就其改革的主要方面进行论述。

(一) 改革旧的军事思想——创建湘军

清代中叶以后前的朝廷军队,除了八旗兵以外,全部属于绿营。入关以后,八旗兵养尊处优,习惯骄气、懒惰,勇猛的气势,日渐消沉。所以在三次抵抗外夷之战,全无效用。三藩战役过后,绿营兵虽然替代八旗兵而兴盛,而朝庭却一天比一天腐败。这一点可以从王闿运《湘军志》中了解到:“自军兴,绿营将帅,虽统率几千调度之兵,然武器窳钝不堪用。彼等以地方州县之人夫,搬运其武器锅账,徒征发民家族店,使居人惶怖,而恨其不去。其遇敌也,先作低矮之垒壁,居于其中,而营门之负败,则往来杂糅焉。诸将帅虽欲划一而不能。惟满蒙军稍整齐,而骄傲贵倨,虽督抚不能易置之。无已多使用绿营,而其弊又如此!”

王定安《湘军记》亦云:“自洪、杨倡乱,大吏久不习兵。绿营訾窳骄惰,闻征调则惊号,比至前敌,秦、越、楚、燕之士,杂糅并进,胜则相妒,败不相救,号令岐出,各分轸域,迄不得一兵之用!”从这些记载,我们就可看出当时军事是何等废弛。

曾国藩治军思想、方法就是针对当时军队存在的弊端而决定的,为了整肃军队的形象,达到拔乱反正的目的,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旧的军事思想。

第一、组军思想。曾国藩目睹晚清绿营将领浮滑巧伪之风, 认为要改变原有的面貌,必须另树旗号,如他在给文任吾函云:“鄙意欲练勇万人,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贼有誓不相弃之死党,吾官兵亦有誓不相弃之死党,庶可血战一二次,渐新吾民之耳目,而夺逆贼之魂魄。”(《书札》卷二)也就是说,他要训练一支生死与共、纪律严明的军队与太平天国相抗衡。

首先要以封建道德观念即以儒家仁义忠信思想,从精神上武装将领,使之成为忠将、良将,从而无负君父家国之望。他说:“今欲图谋大局,万众一心,自须别开生面,崭新日月,专用新招之勇,求忠义之将” [1]。曾国藩认为满蒙贵族,绿营将领几无一人可用,“旧求满蒙宗藩勋旧之中,则旧科难改;若求之汉人卿相督抚之中,则殊乏妙选。”[2]他“念营将积弊不可用,纯用书生为营官,率诸生员、文童,以忠诚相期奖。”[3] 在“忠义血性”的前提下,曾国藩还提出了一些标准,他说“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4]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彭爱华 郭萼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