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事共济会君主立宪党领袖名义向资政院上陈情书,建议南北即日停战,召集临时国民议会来解决君主民主问题,清廷与革命军都应服从决议。
资政院曾三次集会讨论这一陈情书,由于议员们有分歧,更因为南方的反对,云南都督蔡锷就曾通电反对,《民立报》斥之为无聊的举动,所以没有结果。杨度后来自述这段经历“然其时全国鼎沸,选举难行,国会无由成立”。他们试图通过国民会议迅速解决时局的计划流产了,只得于12月5日宣布解散国事共济会,改变方式,直接与黄兴函电商讨南北议和问题。黄兴电复汪精卫,请他转告杨度,如果袁世凯能迅速推倒清政府,就推他为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因此加派杨度为参赞,随议和代表唐绍仪南下上海,秘密斡旋南北议和。目的就是希望利用杨度和黄兴的关系通过他们所带的国民会议方案。
按照杨度的设想,只有经过国民会议,袁世凯才不会背上篡夺的恶名;只要袁取得中国最高统治者的地位,暂时不必计较总统还是皇帝的名义。他离京南下前,就在京、津向各方面说明,到上海后还派人向各省游说:即便用总统名称,袁世凯仍可以为拿破仑,使共和再为君主,不料一语成谶。
1912年3月,他和北京新闻界人士、一些原资政院的议员成立了共和促进会,转而支持共和。有人说他如果真的认为共和不适宜于中国,为什么不在这个时候和梁启超一致,力持君宪主义,却是推倒清廷的内幕人物?他后来解释是满、汉情感既裂,已无弥合的余地,只有另造君统。又说“予在大总统幕中,亦不得已牺牲予平日宗旨,勉强与赞助,以免一时危亡之祸。”他的政见前后是有过一些变化,但大体上说他还是个君主立宪的信奉者。
《君宪救国论》
1915年3月,杨度写出《君宪救国论》托同学夏寿田(为袁幕僚中三要角之一,是杨度举荐的)密呈袁世凯,因为他早已通过这位同门窥见袁称帝的野心了,所以才投其所好,想一言为天下先。袁阅后说:“姑密之。然所论列,灼见时弊,可寄湖北段芝贵精印数千册,以备参考。”还亲笔写了“旷代逸才”四字,由政事堂制成匾额颁给杨度。
《君宪救国论》分上、中、下三篇,以对话形式阐述“非立宪不足以救中国,非君主不足以成立宪。立宪则有一定法制,君主则有一定之元首,皆所谓定于一也”的观点。他称其为“救亡之策,富强之本”,而将民国以来的政局混乱,统统归结为共和的弊端。他认为人民的程度还不知道共和为何物?更不知法律、自由、平等是什么?贸然由专制直接进入共和,只能是富国无望、强国无望、立宪也无望。中篇着重提出了政治继承权的问题,认为只有君主立宪才能防止出现为争夺元首地位而发生内战。下篇是讲“假立宪,必成真革命”,详细列举了清朝假立宪导致灭亡的例子,指出必须真立宪,才能以正当安国,以诚实取信于民,“政府所颁,一字即有一字之效力,乃为宪政实行”。
其实,杨度的君主立宪思想和袁世凯之间的距离十分遥远。这才能解释杨度一直未得到重用的真正原因。他率先提出君宪救国论得到袁的赞许,只不过是起到了为袁称帝造舆论的作用而已!在共和都已出现的中国,杨度的君主立宪思想诚然是历史的逆流,但这个人不象一般政客毫无政见,一切从现实利害、升官发财这一角度考虑问题的,其中也确实包含了他的某种理想在内。
筹安会
8月,袁世凯的政治顾问美国人古德诺在《亚细亚报》公开发表《共和与君主论》,其实已在《君宪救国论》之后。不久杨度等六人发表《发起筹安会宣言书》,此后帝制论甚嚣尘上,短命的洪宪帝制呼之欲出。
这六人中有四人曾是革命党人,孙毓筠和杨度关系密切,在日本加入同盟会,曾潜入南京从事革命活动,被捕下狱,杨度驰书两江总督端方营救过他。辛亥革命后出任过安徽都督,也是个风云人物。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傅国涌
编辑: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