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东阿王曹植墓:一把剑引发曹植墓“破坟”
2010年01月08日 15:57齐鲁晚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墓葬中的陶器

发掘:一把剑引发曹植墓“破坟”

曹植墓的发掘很有故事。

时间闪回到1951年春。原平原省(1952年底撤销)副书记吴德在视察黄河时路过鱼山,发现当地一个男孩正在玩耍一把刻有“曹子建”铭文的佩剑。这引起了他的注意,考虑到这可能是文物,当即花20元钱买下了。但时过境迁,这把佩剑现已下落不明。

但他的发现引起了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重视,当年6月,曹植墓的清理工作开始了。

当时鱼山西麓建有曹植墓早有说法,当地曹姓人家声称是曹子建后人,阻止“破坟”。后来考古工作者查证他们家谱,上查23代后,大概在明初之际,他们是从山西迁来,因此断定跟曹植并非一支。发掘工作这才真正开始。

当破土到第一道墓门时,有了一个惊喜。他们发现了墓主帽子上的金雕(俗称帽花)1枚、坠珠3颗、玛瑙2颗、玉带挂钩1副等物件。

进入3间墓室,中间墓室的最下层铺有一指多厚的木炭灰,往上一层铺着豆粒大小的朱砂,再往上一层是用云母片剪成的日月星形的图案,云母片上是骨殖,大体骨殖都有,比较完整的有28节,惟缺头盖骨。墓中还出土了全套灰陶制作的灶具,另有陶井、陶鸡、陶鸭、陶狗、陶鹅等。

让他们吃惊的是,他们发现墓内砖土器物摆放紊乱,另外还发现一个豆绿碗,没有上釉,可能是明初期的物件,初步判断是盗墓人丢下的。

这次清理曹植墓共出土随葬品132件,当时全部由平原省文管会的工作人员带走,包括出土的28节骨殖。随后,这批文物移交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并在1952年展出于故宫午门。

王侯墓冢最受争议的是真假。1977年3月,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该墓室前门道高约3米处的墓壁上发现一块铭砖,据铭文记载,该墓墓主为曹植。

至此,曹植墓的鉴定算是尘埃落定,再无争议。

身后:不仅仅是传说

眼下,曹植墓已经成了当地规划开发的景区,1993年,搬迁曹植墓周围民宅 157户,拓宽南北大街一条、环山砂石路两条,基本形成一个以文物古迹为主题的旅游景区框架。曹植墓成了当地村民们休闲游玩的地方。

“ 东阿人对曹植的感情之深,我就是个例子。”在子建祠中,刘玉新深情瞩目曹植的塑像。自1981年开始从事文物考古和文史研究,他认为曹植不仅在文学上成绩斐然,而且在研究传播佛教音乐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曹植“鱼山闻梵”不仅是传说典故,还是文化。曹植在东阿这个古县城已经演化成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

曹植闻梵,看似有些荒诞离奇。太和三年12月,也是一个冬日,曹植赴东阿为王。酷似“囹圄”生活的曹植闷闷不乐,鱼山成了他消遣解闷的地方。

一个风清月明的晚上,鱼山顶上一片空旷的草坪上,曹植漫步山顶,反复吟唱一首诗赋而不得,正自郁闷时,突然一阵乐声由远而近,自空中传来,音节若西方梵呗之音,袅袅不绝。如痴如醉的曹植此时文思泉涌,一首新诗脱口而出:“天地去穷极,阴阳转相因,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

这正是被后人吟咏不衰的《薤露行》,而山顶闻梵处则成为东阿一景。

此外,鱼山上一块非常奇特的大青石,状似一卧羊在休息,周围生有茂密的灌木丛,人称羊茂台,传说是曹植当年读书处。

“羊茂台,羊茂台,羊茂台上笔砚摆,翰墨淋漓挥洒处,倾尽腹中八斗才。”据说这首诗本地孩童皆会背诵,不少老师用来教育孩子用功读书。

离开鱼山,一路驶往东阿县城时,记者看到路上不时有机动三轮车驶过,车身上写着大大的六个字:“一杯东阿王,七步成诗章”。东阿王是当地的一种酒名,看来,曹植与东阿已经融为一体了。

正如当地村民所说,曹子建是我们的东阿王,他不仅仅是一些传说。

文/片 本报记者 郭静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郭静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