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后的民间留存——谁还在读鲁迅?
2006年11月08日 11:08中国新闻周刊投票数: 顶一下
相关Tag

谁还在读鲁迅?

在鲁迅故里售票窗口前,四个来自浙江传媒学院的女孩子看了看门票,有些犹豫。她们对鲁迅当然印象深刻,从小到大的教科书中都有他的文章。“但除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那些有生活趣味的文章,其他的都不喜欢。”其中一个南京姑娘这样对记者说。来绍兴,她们的目的是想看看古城区、老房子、名人故居,鲁迅——并不是专程的目的。

沈智静,上海鲁迅中学初二文学社的社长,他对鲁迅的评价是“平易近人、非常爱国、关爱青年”。在这次初二文学社的小聚会上,学生举例鲁迅的文章时,多会说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但都能概括出鲁迅“爱国、爱青年的思想”。

而在选择课本中最喜爱的作家时,他们没有为鲁迅举手。尽管鲁迅仍然是作品入选中学课本的数量最多的作家(根据各地教材不同,约在16至20篇间)。但相较以往,这是一个在减少的数量。据说在学生中有个顺口溜,对语文考试有两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

上海鲁迅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叶万平认为,鲁迅离学生有些遥远,生活改变了,学生也不在乎作者是谁,他们在意的是文章能否打动他,显然鲁迅不是那种诗情画意的作家。

在上海鲁迅中学,从今年5月到10月,与鲁迅有关的活动学校就开展了10项之多,据学校老师介绍,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品德个性,让学生学会做人,做真实的大写的人”。

潘济伟,北京鲁迅中学语文教研组长。这个39岁的鲁迅迷当年曾用一个多月的工资买了一套《鲁迅全集》。在上高中之前,他对鲁迅的印象是“高高在上、语言别扭、背景模糊”。直到进入北京鲁迅中学,由于工作的需要才开始大量阅读鲁迅作品,对鲁迅更真切认识后他开始喜欢起鲁迅。据他所知,在他所在语文组中,有《鲁迅全集》的好像只有他一人,对鲁迅感兴趣的青年教师更少。一些青年教师在教鲁迅作品时基本就是照本宣科。

北京鲁迅中学——前身是鲁迅曾经任教的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潘济伟说,现在的学生在学习鲁迅作品时,仍然跟他当初一样懵懂。老师在讲鲁迅的文章时,很少能感觉到学生有反响,而在教《套中人》《守财奴》时,这种回应很明显。

50年前学生的态度却完全相反,“在我上初中时,鲁迅是我们的榜样,我们生怕跟不上他的思想。”刘铸,上海鲁迅学校副校长。上初中时正逢那个又红又专的年代。按绍兴鲁迅纪念馆副馆长徐东波的说法,“鲁迅在那时是个时尚人物”。

对鲁迅,刘铸和他的同学有着集体的记忆,其中的“革命家”是最重要的,也是其他文学家所不具备的。不过,现在鲁迅在刘铸心中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革命家”的淡化和对鲁迅进一步的亲近。

这是不同时代人对鲁迅情感的变迁,这种变化未必糟糕。在上海鲁迅中学文学社所办的期刊《百草园》里,记者读到了学生们那些跳跃却不乏精彩的思考与文笔,文章中有对拿破仑的再思考、有对庄子“虚室生白”的新感悟、也有用如诗的话语歌颂耶路撒冷最后的王者短篇……而这一切与鲁迅无关。

谁还在研究鲁迅?

对于鲁迅,一直都有数量众多的各种形式的宣传、讲述和回忆,但令鲁迅的孙子——周令飞先生没有料到的是,鲁迅逝世70年之后,在没有官方主导的情况下,仍然有大量的媒体对鲁迅进行关注和报道。

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张岚告诉记者,现在每年来上海鲁迅纪念馆参观的人数都达10万人次以上,其中从2005年到2006年10月,观众人数达29万人次。和绍兴一样,人群中原本占主流的学生和单位比例开始下降,而普通民众开始增多。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黄健教授也有类似感觉,“在经历90年代的低谷之后,尤其近两年,鲁迅又开始回来了”。“现在一些年轻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又开始把鲁迅作为研究的题目”。黄健在2001年时曾作过一个小范围的调查,结果显示,高中以上文化的人中,80%的人读过一些鲁迅的作品,并知晓一些鲁迅的名言。而高中以下文化的人群中,知道鲁迅的人大约不到50%,他们大多数只知道鲁迅的名字,或者知道他是个作家。

“鲁迅的影响,还是在读书人,普通民众关注的不多。”北京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孙郁说,在普通的民众中也有一些追求思想的读者在读鲁迅的作品,“只不过他们不说,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

据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统计显示,与鲁迅相关的图书仍然是热销书和畅销书,其中近两年出版的一些散文集、《阿Q正传》单行本、鲁迅读本等销量都在万册以上。

而人民文学出版社于去年底推出的最新版《鲁迅全集》,不到一年销量已经达到两万余套。

在此之前,人民文学出版社在解放以后共出版过三种版本的《鲁迅全集》,总印数约为34万套。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部主任王海波介绍,全集发行数量仅次于鲁迅的是巴金和老舍,销量却只在一万套左右。

在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地,对鲁迅的研究也成为热点。特别是在曾把鲁迅的著作作为禁书的台湾,这两年鲁迅作品也变得非常畅销。

他开玩笑地分析,也许台湾的政界人士需要鲁迅那种犀利的言辞来为己所用。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何晓鹏)


« 前一页12后一页 »

   编辑: hunan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