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156项工程与50年代新中国工业城市发展
2007年09月03日 14:37人民网投票数: 顶一下  【

(四)城市区域分布趋向均衡化

旧中国城市工业发展的区域不均衡性决定了其城市分布的区域不均衡性。1948年全国共有设市城市58个,东部地区26个,其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数在全国所占比重分别为46.6%和67.4%;中部地区22个,其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数在全国所占比重分别为36.2%和18.8%;西部地区10个,其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数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7.2%和13.8%。

如前所述,156项工程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的大中城市,因而工业化的区域指向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区域分布。从表6可知,到1957年,全国176个设市城市中,东部地区73个,中部地区73个,西部地区30个,分别占全国城市的比重为41.5%、41.5%、17%。三大区域间的城市比例由1952年的2.3:2.1:1转变为1957年的2.4:2.4:1。1952-1957年,中部地区城市发展最快,城市数从62个增加到73个,增长了18%,城市比重上升了2.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城市比重较之1949年上升了7.4个百分点。新中国城市的区域分布同1949年以前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以156项工程为主体的工业化建设推动了新中国城市布局逐渐向均衡方向发展。

(五)城市发展的计划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得以全面确立,中央政府具备了对全国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事业的最终决定权。自156项重点工程开始建设后,基于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要集中用于发展生产和工业建设,城市建设要为工业建设服务,要与国家重点建设相结合,只有在一个时期内重点建设一部分城市,不平均使用力量,才可能较迅速地收到成效。三年恢复时期,东北地区是国家重点建设地区,沈阳、鞍山、抚顺、本溪、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城市发展很快,而关内各城市这时还处于恢复阶段。在“一五”期间,除东北地区继续作为重点外,武汉、洛阳、兰州、太原、大同、石家庄、西安、成都、株洲、包头等城市相继进入了重点建设的行列,迅速成长为国家工业化的新骨干。

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计划性,城市建设只能根据国家的长期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新建或改建,以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要求,这就决定了城市发展的计划性特点。而国家计划指导和政策控制下的城市发展计划性,避免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盲目发展带来的种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更有力地推进了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建设。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以156项工程为中心的工业建设,不仅推动中国工业城市的类型结构、地域结构、职能结构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且还使中国工业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呈现出诸多新的特点和规律。此时以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得以正式形成并彻底改变了旧中国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使新中国城市的发展道路、发展方向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转变,从而为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全新的基础。
[作者简介]何一民,教授,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610064;周明长,讲师,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城市建设系,618000。

<< 前一页12345后一页 >>
作者: 何一民 周明长   编辑: 唐毓瑨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