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历史 > 历史研究 > 正文 |
|
从宏观上讲,“一五”期间156项工程分布虽然比较分散,但毫无疑问的是为了控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成本,这些项目大多配置在原来发展基础较好的大中城市,如东北地区的沈阳、吉林、抚顺、哈尔滨、鞍山、齐齐哈尔,华北地区的北京、太原、石家庄、包头,西北地区的西安、兰州,西南地区的成都等。
从微观上讲,为了发挥投资的规模效益、集聚效益,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大企业经过联合选厂、成组布局,与城市建设相协调,成为综合配套的工业区。由表1可见。156项工程主要成组分布在新兴工业区的核心城市和重要的配套城市中。其中,在18个重点城市里布点了88项,这18个城市是:北京、包头、太原、大同、石家庄、西安、兰州、武汉、洛阳、郑州、株洲、沈阳、鞍山、长春、吉林、哈尔滨、富拉尔基、成都。仅这18个城市的88项工程就占150项实际施工工程的58%以上。
同期,为156项工程配套的694个限额工业项目也以城市为基地开工建设。1954年,国家计委先后批准了“一五”计划694项建设项目的选址方案。这些项目大体上分布在91个城市、116个工人镇。其中有65%的项目分布在京广铁路以西的45个城市和61个工人镇;35%的项目分布在京广铁路以东及东北地区的46个城市和55个工人镇。这种项目分布不仅从根本上调整了新中国工业化的空间取向,而且为中国城市尤其是内地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156项工程为中心的“一五”工业化建设,使我国的工业技术水平从解放前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近一个世纪,迅速提高到20世纪40年代的水平。到1957年,新中国先后建成了以大中城市为核心的8大工业区:以沈阳、鞍山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以京、津、唐为中心的华北工业区;以太原为中心的山西工业区;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工业区;以郑州为中心的郑洛汴工业区;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工业区;以兰州为中心的甘肃工业区;以重庆为中心的川南工业区。旧中国约70%的工业及工业城市密集于东部沿海地带的畸形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一五”时期多类型工业城市群体的兴起
以156项工程为中心的重工业战略的选择、工业类别的组成、工业化的区域布局、基本建设的原则、工业的项目规模等因素,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动力、方向、性质、技术及城建方式、地域结构、规模结构等一系列的基本因素。城市建设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历史上无计划、分散建设进入了一个有计划、按规划重点建设的新时期。从此,中国正式揭开了有序建设和重点发展现代化工业城市的新篇章。
这一时期,在“为工业化、为生产、为劳动人民服务”和“重点建设,稳步前进”的城建方针指导下,全国城建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许多消费性城市逐步改建成生产性城市;许多旧工业城市得到根本性的改造;许多新工业城市已经建立起来;很多原有城市得到了发展;不少农村已经形成新的城市或工人镇;辽阔的国土上诞生了一大批工业城市和初步建成了8大新兴工业区。
1954年第一次全国城市建设会议指出,“社会主义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必然要从属于社会主义工业的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城市的发展速度必然要由社会主义工业发展的速度来决定”。因此形成了围绕156项工程及694项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的工业城市导向的城市建设新模式。“一五”期间,随着工业建设和其他经济文化建设的飞跃发展,全国的城市建设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及苏联专家的大力帮助下,得到了大规模的有计划的重点建设,新中国的城市建设进入了第一次城建高潮。
作者:
何一民 周明长
编辑:
唐毓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