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156项工程与50年代新中国工业城市发展
2007年09月03日 14:37人民网投票数: 顶一下  【

以156项工程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使新中国不仅迅速建成了一批核心工业城市和重要的配套工业城市,而且还初步形成了多类型的工业城市群体,尤其是重型工业城市及综合性工业城市的成批出现,初步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和工业城市发展的基础。如煤炭工业城市--大同、阜新、本溪等;三大钢铁工业城市--鞍山、包头、武汉;有色金属工业城市--抚顺、吉林、哈尔滨、株洲、个旧、白银;三大化工工业城市--吉林、太原、兰州;机械工业城市--沈阳、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富拉尔基)、洛阳、武汉、株洲、西安、兰州、成都等;石油化工城市--兰州、抚顺等;煤炭钢铁城市--抚顺、本溪等;综合性工业城市--北京、天津、上海、武汉、重庆、太原等;五大新兴纺织工业城市--北京、石家庄、邯郸、郑州、西安;森林工业城市--伊春;造纸工业城市--佳木斯;医药工业城市--石家庄等。以重工业为主体的不同类型工业城市的兴起代表着当时中国城市的发展方向。

工业城市聚集区的形成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城市大规模发展的另一个显著表现。此时除沿海老工业城市迅速发展、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外,城市工业投资重心和新兴工业城市发展也进一步由长江中下游地区北移至东北、华北地区,形成沿哈大线包括鞍山、抚顺、长春、吉林、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大中城市在内的重工业城市发展中轴线;河北、山西以及沿京广线中北段、陇海线中西段,包括北京、太原、大同、石家庄、包头、洛阳、郑州、西安、兰州等城市在内的华北、西北工业城市聚集区;同时还形成了以武汉、株洲等城市为中心的华中工业城市聚集区和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工业城市聚集区。

内地新工业区和新工业城市的初步建成,在为中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构建了初步基础的同时,也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了若干个具有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增长极”,这就为未来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建构了较为坚实的基地和载体。因此,156项工程带动的工业现代化不仅促进了具体城市的进步,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城市体系的更新。

三、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发展的特点分析

1949-1957年,从总体上看,新中国城市走上了一条有别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发展道路——以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为导向的重型工业城市建设的新发展模式。此模式奠定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框架,对当代中国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新中国建立初期以工业城市为先导的城市发展进程随之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城市职能的经济化

城市职能指城市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承担的任务和作用。从总体上看,新中国建立前夕,中国城市的经济功能弱小,消费性城市占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一方面,快速的经济建设迫切需要沿用历史上行政中心替代经济中心的国家经济管理体制,“一五”时期又建立起新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就使得中国各级行政中心城市在政治职能得到强化的同时,其经济职能也获得进一步的加强。新的政治经济职能以及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建设生产性工业城市的系列政策的共同驱动,使行政中心城市获得了强大的发展动力,迅速实现了由消费城市向生产城市的转变。这类城市职能的转变在省会城市和部分重要的大中城市的改造、建设过程中尤其明显,许多行政中心城市已经发展成为多功能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发展重点始终放在能源、原材料、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工业、矿业、工矿城市并成为中国城市体系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49-1957年,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1949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466.1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40.2亿元,约占30%;1957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1387.4亿元,其中工业产值783.9亿元,占56.5%,工业产值增加了4.6倍。从此,生产城市代替了消费城市,中国城市的经济功能得到明显增强。

这一时期,城市职能的转变集中体现于不同类型工业城市和部分综合性工业城市的形成及发展,而众多工业城市的兴起及其向综合性工业城市发展更代表着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城市的发展方向。

作者: 何一民 周明长   编辑: 唐毓瑨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