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为了糊口他先在内务府做过短时期的堂主事,即整理文书档案的工作,乾隆十年(1745)前后又到西单石虎胡同(后迁至宣武门里绒线胡同东口)专为皇室子弟开设的官学——右翼宗学当了两年管理日常事务的差事。在这里,曹雪芹结识了宗室子弟敦敏和敦诚两兄弟。他们有过同样的身世,成了坎坷一生中相互间最了解的知己。当曹雪芹过着“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生活时,敦诚写了“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的诗句,鼓励他一定要把《红楼梦》写出来。
爱石,画石,写“石”
曹雪芹为何要从北京城里迁住西郊?
乾隆十五年(1750)前后,曹雪芹的景况越来越差,连“悲歌燕市,卖画为生”也很艰难了。传说他曾几次搬家,在旧刑部街住过,又在崇文门卧佛寺一带很偏僻的地方住过。后来连个立足之地也没有了,不得不离开城里,全家迁到西郊香山附近旗地居住。
他先住在正白旗的四王府和峒峪村,后来迁移到香山脚下镶黄旗的北上坡,最后定居在白家疃,住的是斜向西南的四间茅屋,真正过起“著书黄叶村”的生活来了。
曹雪芹远离了烦嚣的市尘,蛰居西山荒村,倾注全部精力,一刻不停地埋头写作《红楼梦》的时候,生活已处于十分贫困的境地,有时穷到“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地步,但他却对穷苦人非常关心,竭诚相助。
据说,曹雪芹有个邻居白媪,贫病交迫,孤苦无依,曹雪芹不但常常照顾她的生活,给她治好了眼病,还把自己的草屋让给她一间,使她不致流离失所。他还教会了一个从征伤足、生活困顿、断炊无告的朋友于景廉(字叔度)扎糊风筝卖钱,并为于谱定新样,编写了《南鹞北鸢考工志》,收在《废艺斋集稿》里。
曹雪芹多才多艺,在这本书中,他谈到金石、工艺、织补、印染、雕刻、烹调等各方面的技艺,分别取名叫《岫(袖)里湖(壶)中琐艺》、《斯园(思源)膏脂摘录》、《蔽芾(弼废)馆鉴金石印章》等,也都贯串了一种救济废疾无告者,为其谋一生路的意思。《废艺斋集稿》这部书是近年来在北京发现的,极其珍贵的是,它还保存了据说是别人用双钩摹下来的一页曹雪芹亲笔书写的序文,不过它的学术和文物价值还有待于继续研究确定。如果考证资料属实,当是珍贵的实物。
曹雪芹性格豪爽,善饮健谈,常和朋辈诗酒往还,可惜他的作品都没有留传下来,我们现在只知道他有题敦诚《琵琶行传奇》的两句诗:“白傅诗灵应喜甚,空教蛮素鬼排场。”
曹雪芹爱石,也画石。他的挚友敦敏写过一首《题芹圃画石》诗,说他:“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篱。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磈礧时。”《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不就是“无才补天,幻形入世”的一块顽石吗?
曹雪芹移居西山以后,好友敦敏、敦诚兄弟,还有张宜泉、于景廉等人,常常去看望他,有时他也进城来会见他们。
据说,乾隆二十三年(1758)冬天,曹雪芹曾经应敦敏之邀,到宣武门内太平湖敦敏家里的“槐园”参加过一次宴会。他亲自放起了于景廉带来的风筝。
在宴会上,当时的一位社会名流、吏部侍郎兼管皇家画苑的董邦达很欣赏曹雪芹论画的见解,还给《考工志》写了序,十分赞赏他的才艺,钦佩他的人品,还想推荐他到画苑去任职,但是曹雪芹拒绝了。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