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种价值,其实从张之洞逝世后的近百年里,每到文化的关键转折点,就会被不断提及。1927年,国学大师王国维投湖自尽,文化巨擘陈寅恪为其写下挽诗,“当日英贤谁北斗?南皮太保方迂叟。忠顺勤劳矢素衷,中西体用资循诱”,在悼念亡友的同时,重新评价了晚清新政和张之洞的价值。他甚至还公开宣言自己“思想寓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中国又一次处于东西文化相撞的十字路口时,不少学者也提出,张之洞的“中体西用”在外衅屡起、民族危急、新旧思想交锋、中西文化冲撞的晚清,中体西用论既宣泄出了士人学子心中强烈的民族情感,也照顾到了新旧双方的文化心理,对于中西异质文化的冲突起了一种缓冲作用。
而今,陈寅恪等人的“中体”已不再是张之洞的纲常名教,而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民国以来的“西用”范围,也早已越出洋务派的认识层次。经张之洞而成熟的“中体西用”论,作为文化选择模式的学术价值也远远大于其政治功能。
这股重新评估和重建文化传统的热流推动了重新寻找张之洞的行动。2006年,南皮县张之洞研究会会长邢家训开始组织人员调研,寻访老人并多次探测。一年以后,张执信经过研究会反复劝说后终于开口——当年,正是他亲手掩埋了张之洞的遗骨。张之洞二次下葬之谜至此才得以解开。
张执信说,当年秋末,村里的壮年劳力都去挖河,他和几个妇女去张之洞墓地旁边的地里刨棉花柴,只见张之洞尸体和一具女尸完好,面目清晰,另外两具女尸已经腐烂成骨骼。几个妇女说有点害怕,张执信就将张之洞尸体和一具女尸拖到原坟墓附近,重新用锄头掩埋。另外两个夫人的尸体则不知下落。
“我当时只是知道张之洞是个为国家为老百姓的大官,是个好人,再说即使是普通人,这么干也太缺德了!”张执信掩埋尸骨后,再三嘱咐知情人,千万不要声张,以免造反派知道。“当时,像我们俩这样坐炕上聊天,如果被人看见了,说是搞阴谋,就有可能被批斗。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敢说,就是不知道说了会怎么样。这回我看是政府诚心要找,不怕了。”
按张执信指定的位置,2007年6月9日凌晨6点,在张之洞原来坟墓的附近找到两具并列而卧的遗骨,男性遗骨在左,女性在右。研究会鉴定认为:“经测量,遗骨与史载张之洞身材一致,而且张之洞墓附近方圆几十米内没有其他坟墓,基本肯定是张之洞遗骨。”
遗骨找到后,暂时停放在南皮县烈士陵园。为慎重起见,研究会接受了张之洞后人的建议,在遗骨上取了三枚牙齿、一根股骨,又由张之洞的孙子张厚珕提供了三根头发,一并送往公安部鉴定中心进行核对。“张之洞在地下沉睡数年,后又被暴尸,再深埋地下,时间将近百年,被污染了,鉴定的难度很大。”刑家训说。
当地媒体最近称,遗骨经过将近一年的鉴定,几经波折,今年7月中旬,“终于被确认无疑”。筹建张之洞墓园再次提上议事日程。墓园建设经费由南皮县财政拨付。
不出意外的话,10月4日——张之洞99周年忌日,遗骨将会安葬在墓园之中。这将是张之洞的第四次葬礼。“白花如雪,挽联似林”或可再现,但郁郁苍苍的树林不复存在。“我们现在把自己的东西给忘了,重建一个东西,不仅仅是修墓这么简单。”张之洞的孙女张厚粲说。(《国家历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