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中日关系] |
1979年第一批日元贷款实施,截止目前,日本政府已累计向中国政府提供日元贷款32000亿元。
在一所地方大学,一位经济学教授公然断言,对华ODA是“一个典型的失败事例”。但这位教授显然没有进行过实地考察,他援引的案例里,包括了这么一个说法:“北京的地铁建设,使用了大约200亿日元。但2号线建好以后,记者……在建国门车站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竟未发现一位乘车人。”
对照北京地铁人山人海的景象,这个例子不啻于天方夜谭。但这恰恰说明了日本普通学者对日元对华贷款的误解。
在“失败论”之外,“不知感恩论”则有着更大的市场、更多的人群。2001年,曾任《产经新闻》中国总局局长的古森义久,发表题为《北京用日本的援助击败大阪申奥成功》的文章批评日本政府对华援助政策:“过去的20多年里,日本对北京投入了约4000亿日元的巨额援助,使其基础设施焕然一新。对大阪市民来说,最具讽刺意义的是,自己交纳的税金却成了导致申奥失败的工具。”
“对华ODA是日本媒体长期热心造势的话题。每逢出现中日外交摩擦,媒体总要把对华ODA端出来炒作一番。……”一位研究者谈到:“他们的主要攻击点,是中国没有‘感恩的表现’;他们还诉诸悲情,强调对中国的援助都来自民间的税金,而承担这一税金的主体是日本的年轻一代……”
2003年,自由撰稿人青木直人发表文章批判日本对华援助是部分“亲华”政治家对中国领导人的政治献金,而中国接受了6兆日元日本国民的“血税”援助,非但不感谢,反而有意向国民隐瞒日本对华援助的真相,并“持续进行反日宣传”。
2005年3月8日,《读卖新闻》甚至宣称,对华ODA有可能“被用于扩充军备”。
至此,对一衣带水、恩怨纠葛的两个国家来说,原本致力于中日和解,加深互助的ODA,反而带来的越来越深的误解。
2007年12月,正是日本新任首相福田康夫访华前夕,中日两国外长签署了最后一次日元贷款换文。此前,当日本政府决定停止对华ODA时,中国副外长武大伟已经表达过了谢意;然而这一天,在尘埃落定的时分,尽管杨洁篪也对它高度评价,日本共同社却注意到,杨洁篪没有说出“感谢”二字,“显示了双方在认识上的微妙差距”。
与这个细节相比,能够佐证沧桑历史的,或许倒是这么一个事实:29年前,当邓小平访问东京、启动对华ODA时,接待他的日本首相名为福田赳夫。他正是福田康夫的父亲。
相关新闻
作者:
白伟志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