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 :日本对中国的贷款援助(组图)
2008年05月09日 16:54先锋国家历史 】 【打印
相关标签: [中日关系]

2007年5月8日,海南师范大学揭牌仪式。海南省政府承诺“十一五”期间共投入经费8.23亿元,其中日本政府贷款为0.214亿元。

当申请原则触及政治底线

与其他亚洲国家不同,在建交谈判中,“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这是中日建交前后北京的三大姿态。这些姿态大大加快建交步伐的同时,也让后人为之争议不已。

其实不难理解这些姿态背后中国决策层的苦心。“一个孤独的、愤怒的巨人”,二十多年以后,尼克松这么描述当时的中国。如果说,正是因为被封锁、被忽视,这个巨人才如此愤怒的话,那么在被接纳、被认可的机会来临,也就注定了它的克制。更不必说在中日建交的问题上,还包含了那么多的现实考虑。

当此之时,中国的外汇储备如此紧张,而它又如此需要日本进口的钢铁、化肥以及成套设备;中日贸易始终不动声色地、然而依旧迅猛地增长着。而中国始终以稀缺的石油资源来换取它所需要的一切。

即使邓小平复出之初,也是如此。1975年8月18日,他谈到:“要进口,就要多出口点东西……要大力开采石油,尽可能多出口一些。煤炭也要考虑出口。”

1978年2月,东芝公司董事长、素有“经营之神”之称的土光敏夫,率领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代表团访问中国。签署《中日长期经济协定》后,中国副总理李先念接见了他们。一个细节就此发生了:李先念谈到,中国很需要日方的资金,“但利率太高了”。

日本代表团成员、钢铁大王稻山嘉宽迅速捕捉到了这个信息。他当即表示,负责日元贷款计划的OECF(日本海外经济合作基金)愿意以低息、长期的优惠条件,为中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对此,中方先是“很感兴趣”,甚至把它提上了议事日程。但当稻山嘉宽细细讲解有关ODA的知识、特别是谈到“申请原则”即受援国必须先提出贷款申请时,一切似乎都变得不可能了。它触及着坚冰未破、几十年间始终强调“自力更生”的政治底线。

60年代苏联撕毁对华援助协定,给中国经济建设造成巨大伤害的同时,也使中国对“外援”的总体认识蒙上了阴影。之后中国采取了“对外国的贷款、投资、援助不予接受”和“既无内债、也无外债”的政策。

“那时候既无内债、又无外债,在我们看来是件非常自豪的事情。”刘志诚,这位参与了第一批日元贷款项目谈判,并在此后长达12年的时间里作为中国首席代表主持日本对华ODA项目的官员。在当时,要挑战“自力更生”这个被无限拔高与绝对化的意识形态禁区,所要承担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直到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ODA项目才迎来了关键转折。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